南通建設應急物流中心的思考

應急物流中心是為應對嚴重自然災害、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及軍事沖突等突發事件而對物資進行緊急保障的一種特殊物流設施。近年來全球極端天氣頻發,自然災害接連不斷,應急物流也因此上升到戰略高度。美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長期以來已逐漸建立起一套較為完善的突發事件應急管理體系,通過法制化的手段、完善的應急物流設施、健全的網絡組織等有效的提高了災害應對能力。在我國,應急物流的研究起步較晚,2003年sars疫情之后我國學者才開始了系統的研究,目前我國已在哈爾濱、沈陽、天津、合肥、鄭州、武漢、長沙、南寧、成都、西安10個城市設立了中央級救災物資儲備庫,在近年來發生的南方冰雪、汶川大地震、舟曲泥石流等自然災害中,這些物資儲備庫發揮了重要作用,應急物流中心的建設也因此受到了各級政府的重視。
一、應急物流中心建設的必要性
南通地處長江北岸,濱江臨海,全市皆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海洋性氣候明顯,冷暖氣團活動頻繁,多氣旋,加之地勢低平,氣團運行不受阻滯,容易發生洪澇、梅雨、臺風、暴雨、高溫、雷擊、冰雹等自然災害,是典型的氣象災害頻發區。在大地構造上作業流程,南通以靖江—如皋—海安西場—沿縀茶河—如東洋口,延伸至黃海一線為界,南部大部分及勿南沙以南海域屬下揚子臺褶帶,為相對隆起區,北部海安一帶屬蘇北斷拗,為強烈的沉降區,是一個由北東向和東西向斷裂復合的構造斜坡,隱伏斷裂構造發育,地震活動頻繁。近一年來,如東附近海域多次發生小級別地震,南通及周邊地區均有震感,因此應急防范意識時刻不能放松。
南通近年來經濟發展勢頭迅猛,隨之而來的是人口、產業、財富的高度聚集,如果沒有有效的突發事件應急體系,一旦突發事件爆發,損失將難以估量。為了做好應急物資的有效調配工作,使各類物資能夠在最短的時間送達災區和救災機構,合理設置應急物流中心就顯得尤為必要,通過對物資進行分揀、包裝,甚至簡單的加工,可以使救災物資得到有效的分類,及時配送到目的地,以保障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二、應急物流中心的組織結構
與普通的物流中心強調效率與效益兼顧不同,應急物流中心更重視速度,因此在構成形式、組織結構等方面有著自己的特殊性。
1、 構成形式
南通目前已建有國家級的儲備糧庫和儲備糖庫,然而應急物資種類繁多,包括醫藥、醫療器械、食品、被褥、帳篷、燃料、飲用水、交通工具等,這么多的物資種類,儲存條件各異,僅憑一個物流中心很難全部囊括,需要借助社會力量共同完成,因此應急物流中心在構成形式上應該是網狀的。具體來說,應急物流中心應由一個主物流中心以及其它加盟的物流中心、相關生產企業構成。主物流中心存放絕大部分應急物資,某些需要特殊保管條件的物資由相應的加盟物流中心保證供應。當應急物資數量需求超出存貨量時,相關生產企業要迅速承擔起物資供應的任務。應急物流中心通過一張覆蓋主物流中心、各加盟物流中心、相關生產企業的網絡系統,組成一個網狀應急物流體系,在災時,應急物流中心通過網絡連接作業流程,可以根據災情,靈活抽調各加盟物流中心和相關生產企業組成一個保障體系。
2、 組織結構
應急物流中心的運作必須依靠強有力的政府職權。借鑒廣州等城市應急物流管理的經驗,結合南通實際情況,南通市政府應成立專門的應急物流指揮中心,定期向政府部門匯報工作。當突發事件發生后,應急物流指揮中心成為政府救災工作的一個執行機構,根據現代物流運作流程,依靠政策法規行使職能和開展工作。
信息在應急物流中心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信息中心不但要確保與各加盟物流中心、生產企業實現信息共享,了解各類應急物資的儲備情況,還要與地震、氣象、衛生防疫、環保、交通等災害監測部門保持密切的聯系,及時掌握各種自然災害、公共衛生、環境污染、道路交通等方面的情報,并做出準確的分析判斷,以供指揮中心做出決策。
三、應急物流中心的作業流程
應急物流中心在指揮中心的統一調控下,將應急物資的籌措、儲存、加工、運輸、回收等環節有機結合起來,以此達到提高應急物資保障的能力。
在平時,應急物流中心的工作主要是做好與加盟物流中心、生產企業的合作,進行網絡維護,建立供應商檔案,充分了解可能用到的應急物資的生產、分布情況,以及做好應對突發事件的宣傳、教育及應急預案的制定、演習等工作。要做好日常信息的監測,運用數據挖掘技術分析、評價可能發生的突發事件種類、概率、規模,并設置應急處置預案。
當突發事件發生后,應急物流指揮中心根據事件的大小、性質、影響范圍等,根據有關政策啟動應急預案。對所需應急物資作初步的需求分析,通過應急物流信息系統,查詢應急物資的儲備、分布、品種、規格等具體情況,緊急調用各加盟物流中心、生產企業的部分或全部應急物資與設備,組織運輸與配送,及時送達需求者手中。
整個應急事件處置完畢后,需要對應急物流系統的運行效果進行績效評估,包括響應突發事件的速度、物資滿足率、儲存完好率、運輸效率、部門間的銜接、信息傳輸、人員配合情況等等,通過設置多項評價指標來全面、公正、合理的評價應急物流中心的每一項工作,從而發現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進,以提高應急效率。
四、實施保障
僅有完善的組織結構和順暢的作業流程還不夠,應急物流中心要實現高效率運作,還必須在以下幾方面有健全的措施加以保障。
1、監測預警機制
監測預警是一切應急事件救援、處置的基礎。應急物流中心要依托先進的科技手段作業流程,提高對非常規突發事件的預測能力,對于早期發現的、影響可能較大的潛在隱患,以及可能發生的災害性突發事件,要會同衛生、防疫、地質、氣象、消防、防洪、環保等有關專家進行風險預測評估,及早采取應對措施,以增強災害預防能力。
2、預案編制與演習
完備的應急物流預案可以確保應急物流反應迅速、處置果斷,因此要重視預案的編制,充分考慮各種環境條件、內外界因素等,以增強預案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應急預案要明確如何分工完成各項物流活動,采取哪些步驟、措施、程序等,以提高可行性。對涉及全局、危害嚴重、重大事件的應急預案,應聘請有關部門的領導和專家參加。
應急預案制定后,應進行幾次演習,以提高人們的應對能力論文發表。在舟曲泥石流災害中,縣武裝部15名職工憑借演習時打下的過硬基本功,不僅保障了本部職工和家屬安全脫險,還成功救助140余名群眾死里逃生。演習既要包括專業人員的演習以提高操作執行速度,在實際中能高效完成任務,也要包括對普通民眾的演習,以提高人們居安思危的意識,能夠在自救的同時也配合救援人員,變單向救援為雙向應急,極大地提高應急物流系統實施的效果。
3、物資籌措與儲備
突發事件發生后對物資需求量大,時間要求迅速,因此,物資籌措應多渠道、多方式,在時間上盡量縮短周期,除了動用平時儲備,還可采取強制征用、緊急采購、社會募捐等方式。在進行物資籌措時,要嚴把質量關,工商、質檢、衛生等部門要密切配合,加強對應急物資的質量檢驗、監督工作。
應急物資的品種要科學設置,由過去單一的帳篷儲備向多種生活需求品(棉被、凈水器、炊具等)儲備轉變。要科學地制定應急救援物資的合理儲備量,如救災帳篷、衣被、凈水設備等應急物資對儲存期限沒有過多限制,要科學的進行需求預測,確定其最佳儲存量,實現既能滿足救災的基本要求,又不會發生較大的庫存堆積;而像飲用水、食品、藥品等應急物資有嚴格的有效期限制作業流程,不僅要科學的確定最佳儲存量,還要定期更換,以免失效、變質。
4、車輛調配
應急物流中心平時有一定的車輛運力儲備,但若遇特大災情,車輛運力不足,可與飛鶴物流、交運物流等南通地區知名物流企業合作,進行聯合運輸,也可向第三方物流企業租用運載工具,以保證運力。為避免應急車輛從災區返回時因空車返程造成的應急效率低下,可對應急車輛稍作調整,進行傷員、病員的轉移運輸,這樣不僅能提高車輛的運載力,也提高了整個應急物流過程的效率。
5、法律保障機制
法律保障對應對處理重大自然災害、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及安全事件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由于明確了危機發生時的處理機構和權責劃分,可以使應急物流的實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它還可以規范個人、社團和政府部門在非常時期法律賦予的權利、職責和應盡的義務,以確保應急物流的有效實施。
結束語
“居安思危”方能“安居樂業”。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和極端天氣的頻發,各種隱患也潛伏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所以,我們應該加強應急物流中心的建設,確保這條搶救人民生命和財產的“生命線”時刻暢通,為災害的發生做好一切準備工作,盡最大努力保證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財產損失最小化。
參考文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