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生課程融入學前教育美術教學的應用探討

美術課程是學前教育中的一門十分重要的課程,它能系統地幫助幼兒認識形體,了解事物形態,熟悉千變萬化的色彩要素,并通過繪畫認識生活。學前教育專業的美術課程不僅強調造型準確、構圖完整、色彩搭配協調以及情感和意境的表達,而且側重于對學生創造力、想象力和審美能力的培養。因此,在學前教育專業的美術課程中只開設簡筆畫臨摹課程是遠遠不夠的,這類課程具有局限性,容易讓學生的畫作陷入機械化、程式化的誤區,導致學生缺乏必要的美術基本功與藝術素質。
寫生作為美術專業課程中的一門基礎課程,因為其包羅萬象、因人而異的特點,十分適合作為提升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美術基本功的基本訓練手段。學生通過大量的寫生練習,可以有效提升觀察力、想象力、構圖能力、色彩搭配能力等美術能力。文章將從多方面著手,研究寫生課程融入學前教育專業美術教學的應用途徑。
一、通過寫生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藝術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自然中蘊含著無限的美,無論是潺潺的溪流還是秀美的山川,都給人們的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以美的享受。寫生充分拉近了自然與學生的距離,讓學生可以在自然間盡情觀察和體驗。如:觀察小草,了解它的外形特征和不同天氣下的色彩變化,通過對比發現它與其他周邊植物之間的區別;觸摸小草,感受小草的肌理質感;嗅聞小草特有的氣味,感受草香;等等。這些都需要親身觀察和接觸才能實現。
要在廣袤的自然中獲取美、表達美,學生首先要具備發現美和感受美的能力。對于一些不經常獨立創作繪畫、習慣于臨摹的學生而言,要想發現、描繪自然美麗的一面,就必須先感受、觀察自然,了解自然中不同事物的外形特點、生長規律,通過細致觀察,加深對事物具體形態的印象,從而將其運用于繪畫創作,這也是他們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應該教給幼兒的。幼兒對于自然中千變萬化的形象是十分敏感的,但是他們由于水平有限,只能運用簡單的線條、形狀和色彩繪制他們眼中的自然。對于一些美術功底較薄弱的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而言,實地寫生也非易事。因此,教師應當化繁為簡,循序漸進地對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開展繪畫指導,讓他們先從單個自然物體入手,再到整體的風景畫寫生練習。學生要對描繪的物象有所取舍,找出畫面的主次關系,提升概括能力。
二、通過寫生培養學生的構圖能力和造型能力
構圖又被稱為“經營位置”,是指將要畫的各種元素以某種形式呈現在畫面中,其中穿插了大小對比、對稱平衡、參差錯落等形式。構圖直接影響一幅畫作最終呈現的效果,因此構圖是繪畫前期至關重要的環節。部分學生在實際面對自然中的景物時通常會感到手足無措,因為自然中的事物過于繁雜,他們難以恰到好處地選取繪畫對象。這就需要學生對眼前的事物進行藝術加工和重新構建,使之更具完整性、空間性及藝術性,從而既通過描繪自然中的事物提升繪畫能力,又用更具美感和藝術價值的方式將自然中的事物保留下來。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需要在大量的寫生訓練摸索大自然中存在的亮點,細致研究構圖的規律,避免出現構圖過空或過滿、位置偏移、主次不分、透視比例失調等常見的構圖錯誤,做到平衡中有變化、變化中有統一,使畫面均衡,主次分明且比例恰當,富有節奏感,從而有效地提升自身的繪畫水平。
造型能力同樣是美術基礎中一項十分重要的能力,把一個物體畫真實需要依靠造型能力。幼兒的畫作多以繪畫物體的基本造型為主,無論是從美術專業還是從幼兒美術教學的角度出發,造型能力的培養都是至關重要的。寫生是一種與對象面對面的、邊觀察邊繪畫的創作方法,學生在寫生活動中,通過近距離仔細觀察和思考描繪對象的外部特征與內部結構,以及材質、光影、明暗等細節的特點,培養造型能力與分析能力。在實際的寫生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大量畫速寫或色彩草圖的方式,逐漸把握自然中眾多事物的基本形態,通過一定數量的繪畫積累,有效提升造型能力。
三、通過寫生增強學生對色彩的感受力
在學前美術教學中,色彩的運用十分廣泛,幼兒可以通過美術課認識各種色彩。現今的學前美術教學鼓勵幼兒利用形式多樣的色彩工具,動手涂上五顏六色的色彩,達到認知色彩的目的。在美術專業領域,色彩經歷了由室內寫實向走到室外感受自然中千變萬化的光影與色彩變化的歷程。莫奈、凡·高、塞尚等藝術家都是寫生的忠實擁躉,他們認為只有在自然中身臨其境地觀察、感受,才能發現藝術的真諦。自然中的色彩與光影既和諧統一,又富于變化。這些色彩變化既能表達形體與空間,又能傳達豐富的情感。通過相似色、鄰近色、冷暖色、互補色等色彩搭配,可以產生多種畫面造型和視覺效果,還可以通過對不同色彩的運用,表達不同的情感和心理。
學生在寫生時,應關注不同時間段、不同季節與天氣等因素影響下的色彩和光影變化,并結合課堂上學習的關于色彩的基礎知識,如色彩的色相、明度、純度,以及固有色、環境色和光源色對整體畫面的影響,還要參考色彩心理學,掌握不同色彩搭配給人帶來的不同心理感受,這樣才能畫好一幅雅俗共賞的色彩寫生作品。教師要讓學生作為引領者將這種色彩感受帶到學前美術教學課堂中,分享給幼兒。圖1為筆者任教學校學前教育專業大一學生的校園寫生風景畫,這種效果是在室內進行機械臨摹難以獲得的。
四、通過寫生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造力
為了順應時代的快速發展,教育模式也應當朝多元化的方向發展。隨著教育領域的不斷革新,為了更深入地培養學生的藝術素質,從而培養幼兒的藝術素質,學前教育專業應積極地開展美術教學改革。中國畫大師傅抱石曾說:“藝術的真正要素乃在于有生命。”人們生活在一個美麗的、千變萬化的世界中,無論是城市的街景還是鄉村的田野,無論是恢弘大氣的古建筑抑或是鱗次櫛比的現代建筑,無不蘊含著豐富的構圖美、節奏美、色彩美和韻律美。如果單純地開展課堂教學顯然具有局限性,將課堂教學與課外教學有機結合,學生才能在教師的引導下,獲得更多的感觸與體驗。在課外美術教學中,教師要讓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多調動自身的感官,感受眼前的對象,發現大自然中與眾不同的美,以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自然中很多景物都有獨特的繪畫規律可循,以自然中形形色色的石頭為例,其形態多變,質感不同,如果僅從肉眼看到的角度繪畫,往往很難處理石頭的體積關系和繁雜的疊加關系。倘若學生掌握了“石分三面”的繪畫技巧,加入留白處理和疏密控制,就能將石頭用自己的繪畫語言概括并描繪出來。在學生了解這些基本的繪畫規律后,教師還可以讓其將自然中不同材質的物體置于同一畫面,如,用樹枝、樹葉、果皮、小石子等自然中隨處可見的物品進行繪畫或者拼貼,可以呈現出特別的藝術效果,以此提升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在寫生過程中,學生可以盡情嘗試不同的藝術風格,用自由的筆觸表達情感,在創作的過程中感悟美的奧秘,體驗這個世界多層次的美。
五、通過寫生塑造學生的藝術表現力
藝術表現力理解起來相對抽象,但任何抽象的事物都是以生活經驗和現實作為支撐而存在并發展起來的。因此,要想提升藝術表現力,就要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生對生活的好奇心。學生的生活經驗主要來自他們從小到大的生活環境、家庭環境以及日常開展的各項活動。教師可以在這些活動中穿插寫生教學,讓他們用邊觀察、邊品味、邊繪畫的方法記錄日常的生活。以描繪人騎車的場景為例,教師可在學生寫生的過程中多提問,引導學生回憶自己騎車時的動作和姿態變化,再觀察他人騎車時的狀態,找出人在騎車時的運動規律,隨后用不同的表現形式如速寫、線面結合的抽象畫表現騎車的動作,以增強藝術表現力。
此外,教師還可讓學生巧妙運用美術專業的基礎知識,采用多角度、多工具、多手段的方式作畫,提升學生的藝術表現力。要想讓畫作具有獨特的魅力和藝術感染力,就不能故步自封,而要另辟蹊徑,打開新思路。如,采用仰視、俯視、廣角等視角表現畫面,用不同的畫具或綜合材料作畫,將正常的構圖打破重組,通過合理、巧妙的藝術加工將不屬于同一個主題的內容融合,生成一張新的畫作。學前教育專業的部分學生長期接觸固有的美術教學方式,這導致他們的思想和技法缺乏創新。教師要充分利用寫生課程引導學生,幫助學生打開思路,用不同的眼光看待周邊事物,重塑他們對藝術的理解能力和表現能力。
六、讓學生了解關于寫生的本質
現階段,部分高職高專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師在美術課堂教學中,往往將重心放在理論教學等上,學生缺少實踐機會,缺乏參與感,對于寫生等實踐性課程接觸較少。這使部分學生產生了錯誤的學習心理,誤以為寫生不重要。寫生的本質就在于用不同的作畫方式表現出現實物象的氣韻,做到“寫出生氣”,畫出感悟。
寫生練習可以有效幫助學生積累日常的繪畫素材,對于訓練學生的相關繪畫技法,如構圖、造型、色彩運用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寫生能提升學生的藝術表現力、對意境的把握能力等,還能讓學生近距離直面生活,獲得切身感悟。
1.對繪畫對象的感悟
通過寫生,學生會從美術角度重新審視、分析和體會自然中的物象。一些平日里司空見慣的景物,需要學生重新進行藝術加工和提煉,方可表現在畫紙上,呈現給觀者。如何選取繪畫對象,成為學生在寫生中面臨的一個難題。面臨紛繁復雜的場景,學生應該首先學會處理畫面,厘清思路,尋找能夠真切地打動自己內心的景物,處理好意象與景物之間的關系,明確自己要畫什么。只有真正打動自己內心的景物,才是畫作需要表現的,才能更好地打動觀者。因此,在寫生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明確思路,對描繪的物象有清晰的認知。
2.對表現手法的感悟
寫生作為喚醒心靈的方式,是不斷通過生活題材激活學生藝術表現力的手段。學前教育專業與美術專業的學生存在一定的區別,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往往難以將主要精力放在繪畫練習和感受上,而是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作畫。部分學生認為只有寫實的、具象的畫作才是美的,而較少的練習又導致他們的美術基本功不夠扎實,難以創作出具有寫實風格的作品,進而對繪畫產生畏難心理。幼兒的繪畫充滿童趣和夸張處理,他們并不關注現實的真實,只是注重表現他們所見事物的特征,并以夸張的畫作傳達情感。因此,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應該轉變自己的固有思維,將課堂上學習的理論知識與自身的工作實踐結合,試著用幼兒的眼光看世界,多尋找能引起幼兒共鳴的事物予以描繪,而寫生在這方面為其提供了寬闊的舞臺。在寫生訓練中,學生應該將精力多放在觀察和感悟上,在尊重自然特點的基礎上,運用繪畫表達自身的感悟。學生可以采用多種不同的繪畫工具,表現自己的眼中所見、心中所想。只有手、眼、心做到同步,學生才能將自己的繪畫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
學前教育專業美術教學的意義并不僅限于學習基礎知識和掌握繪畫技能,更重要的是提升學生的精神、氣質和修養,并讓學生將這些以耳濡目染的方式傳達給幼兒。綜觀現今的幼兒園美術教學,一些幼兒園對于美術教學不夠重視,主要將注意力放在對環境的創設和教幼兒運用色彩工具與綜合材料上。如,用打印機事先打印好模板,再讓幼兒進行上色或填涂練習,這種方式具有較強的機械性和局限性。如果幼兒教師未曾走出教室用藝術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從真正意義上教會幼兒認識藝術就無從談起。因此,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應該從自身著手,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寫生、感悟,不斷地練習、體驗、交流經驗。
結語
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在寫生和創作時應加強自身的創作能力和審美能力,深刻了解寫生的本質,并把這些與幼兒美術教學有機融合。教師要帶領學生一起走進自然,讓學生用幼兒的眼光觀察、感受自然,用心靈和精神作畫,力求用意象的真實打動觀者,啟發幼兒,走出一條提升幼兒美育效果的新路。基金項目:該文系2021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人文社科類項目“寫生對學前教育專業美術基礎課程的影響和作用研究”。
參考文獻(略)
本文收集整理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客服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