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中藥傳統(tǒng)服法與合理用藥

本文是一篇藥學論文!
中藥湯劑作為一種傳統(tǒng)中藥劑型,在中醫(yī)藥治療疾病的過程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不論是其煎煮方法,還是不同的服用方法,都對中醫(yī)臨床療效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近年來,隨著中藥臨床藥學工作的逐步開展,中藥傳統(tǒng)服用方法也被納入中藥合理用藥范疇,逐漸被臨床醫(yī)生和藥師所重視。例如在此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ronavirusdisease2019,covid-19)的防治中,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和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聯(lián)合發(fā)布了《關于推薦在中西醫(yī)結合救治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中使用“清肺排毒湯”的通知》,在該通知中,更是從國家層面對清肺排毒湯的服用方法做了詳細的說明,基于此,現(xiàn)對中藥傳統(tǒng)服用方法與合理用藥進行探討和總結。
1清肺排毒湯
清肺排毒湯的組方為麻黃9g、桂枝9g、杏仁9g、生姜9g、細辛6g、藿香9g、澤瀉9g、柴胡16g、姜半夏9g、紫菀9g、冬花9g、山藥12g、茯苓15g、豬苓9g、黃芩6g、枳實6g、生石膏15~30g(先煎)、白術9g、射干9g、陳皮6g和炙甘草6g。具體服用方法為水煎服,每天一付,早晚兩次(飯后四十分鐘),溫服,三付一個療程。如有條件,每次服完藥可加服大米湯半碗,舌干津液虧虛者可多服至一碗。
據專家介紹,清肺排毒湯由漢代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中的多個治療寒邪引起的外感熱病的經典方劑優(yōu)化組合而成,具有清肺平喘、瀉火解毒之功效,全方組方合理,性味平和,可用于治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輕型、普通型和重型患者,在危重癥患者救治中也可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合理使用。該方也可用于普通感冒和流感患者。但該方為疾病治療方劑,不建議作為預防方劑使用。
2中藥傳統(tǒng)服法分析
2.1清肺排毒湯服法分析
從上方可以看出,清肺排毒湯主要由經方麻杏石甘湯、小柴胡湯、射干麻黃湯以及五苓散加減而成,方中多以辛味藥為主,取其辛散之意,使邪氣由表而發(fā),在服法上除常規(guī)溫服外,更是以“每次服完藥可加服大米湯半碗,舌干津液虧虛者可多服至一碗”綴之,可見對清肺排毒湯服用方法甚是講究。對于清肺排毒湯在服用時加服大米湯之法,其實古已有之,傳統(tǒng)中醫(yī)藥理論更是對其用意早已做了明確的闡釋。
關于服用中藥湯劑后加服米粥的方法最早可追溯到被譽為“群方之冠”的桂枝湯,醫(yī)圣張仲景在《傷寒論》桂枝湯項下注:“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熱稀粥即稀米湯,主要由粳米或糯米熬制而成,一般取上層湯汁,趁溫熱送服藥物,一則以助藥力,再則能保護胃氣,減少苦寒藥對胃腸的損傷。常用于送服寒性較重的中藥湯劑或中成藥,如三黃瀉心湯、牛黃清胃丸等。縱觀清肺排毒湯全方,加服大米湯之意猶如仲景桂枝湯啜稀粥法,一方面是為了增加藥力以達到取汗的目的;另一方面則是為了顧護脾胃,進而達到藥后頤養(yǎng)胃氣的目的。
2.2中藥傳統(tǒng)服法總結與探討
關于中藥傳統(tǒng)服法,歷代醫(yī)學典籍多有述說,如《傷寒論》所載桂枝湯采用啜稀粥法;《金匱要略》中大建中湯服法為“溫服,如一炊頃,可飲粥二升,后更服,當一日食糜,溫覆之”;《醫(yī)方集解》所載金鎖固精丸采用蓮子粉糊丸鹽湯送服的方法;《小兒藥證直訣》中瀉青丸要用竹葉煎湯,同砂糖,溫開水化下;《黃帝素問宣明論方》載六一散服法為“每服三錢,加蜜少許,溫水調下,或無蜜亦可,一日三次。或欲冷飲者,新井泉調下亦得。解利傷寒,發(fā)汗,煎蔥白、豆豉湯調下;難產,紫蘇湯調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所載參苓白術散要用棗湯調服;失笑散要用黃酒或醋沖服;止嗽散要用生姜湯調下;小活絡丹更是要空心冷酒或荊芥湯送下等。諸如此類服用方法,比比皆是。在此基礎上,現(xiàn)代學者對中藥傳統(tǒng)服法也進行了一定的歸納、總結和探討。王國榮按照辨證施治的原則對《金匱要略》150余個內服方劑的服藥方法進行了初步探討,分別對汗法方藥、攻下方藥以及止痛方藥的服法進行了歸納與總結,同時還對服藥時間與次數(shù)也予以歸納,指出補益藥、活血逐瘀藥要空腹服或食前服用,例如桂枝茯苓丸、鱉甲煎丸、薯蕷丸等;而一些藥力峻猛或有毒副作用的中藥要先食而后服用(即飯后),如己椒葶黃丸、赤石脂丸、烏頭赤石脂丸等,其意也是在保護后天脾胃之氣免受損傷。吳美翠對張仲景《傷寒論》藥物煎服方法進行了初探,從病證的角度出發(fā),闡釋了中藥煎服方法對臨床療效的影響,總結出病證屬水飲內停,氣化失司證者,多以白飲(米湯)和服,如五苓散,牡蠣澤瀉散;屬虛勞不足,瘀血內停證者,多以酒飲送服,如薯蕷丸,八味腎氣丸,大黃?蟲丸等,取其溫經通絡,活血化瘀之功效。崔宜玲根據臨床工作實踐,從傳統(tǒng)中醫(yī)藥理論出發(fā),對中藥服用方法和服用時間進行了探討,通過運用“天人相應”理論、張仲景“六經欲解時”理論,同時結合藥物特性及不同病位來指導患者選擇最佳時間、方法服藥,從而使中藥更好地發(fā)揮了療效。孫曉風對180例高血壓患者使用中藥湯劑的服法進行了研究,分別探討了服藥時間、服藥溫度、服藥次數(shù)對中藥湯劑療效的影響,最終證實正確的服用方法可促進中藥的療效。林忠坤等從服藥時間和次數(shù),溫服和冷服、服藥后的護理以及服藥時飲食禁忌等方面對中藥湯劑的服法進行了探討并指出中藥湯劑的服法對臨床療效有一定的影響。
總之,中藥無論是湯劑,還是丸散膏丹等,關于其服法歷代醫(yī)家無不對服藥的時間、溫度、次數(shù)、服藥方式即藥引子以及飲食禁忌等內容都做了明確的闡述,如此講究,不但在中醫(yī)藥理論指導下進一步增強了中藥臨床療效,而且也防止了部分副作用的發(fā)生;現(xiàn)代研究也表明,中藥傳統(tǒng)服用方法直接影響其臨床療效,作為中醫(yī)辨證論治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服法的正確與否,直接關系疾病的預后,正如清代著名醫(yī)家徐靈胎在《醫(yī)學源流論》中所言:“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雖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則非特無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由此可見,對于中藥而言,如果服之不得法,任憑醫(yī)生醫(yī)術再高,藥材質量再好,其療效也會大打折扣。因此,中藥服法是否合理,直接關乎其療效,在臨床實踐中必須予以重視。
3中藥服法與中藥臨床藥學
隨著中藥臨床藥學工作的開展,合理用藥已經成為藥學服務的核心內容,中藥臨床藥學作為一門新興的、最前沿的學科,其核心是保證臨床用藥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合理性。中藥作為中醫(yī)臨床治療疾病的有力武器,其有效性和合理性是臨床療效的具體體現(xiàn),中藥臨床藥學正是以中藥為研究對象,在中醫(yī)藥理論指導下研究中藥的臨床作用機理以及如何發(fā)揮最大治療作用的學科。梅全喜通過對近年中藥臨床藥學工作現(xiàn)狀的總結,針對目前藥學服務提出了中藥臨床藥學新的發(fā)展方向與策略,將中藥煎服方法也作為重要內容納入了中藥臨床藥學工作范疇;郭桂明等也提出了開展中藥臨床藥學工作應重視中藥煎服方法和臨方炮制的建議。
中藥服法作為傳統(tǒng)中醫(yī)藥的一項特色內容,自古以來始終貫穿于中醫(yī)藥的傳承過程,早在《神農本草經》中就有記載:“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而后服藥;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藥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脈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飽滿而在夜。”元代醫(yī)家王好古在《湯液本草》中也提出:“藥氣與食氣不欲相逢,食氣消則服藥,藥氣消則進食,所謂食前食后蓋有義在其中也。”然而,無論是在現(xiàn)代臨床工作還是藥事服務中,中藥傳統(tǒng)服用方法并沒有得到很好的體現(xiàn)。對于這一中藥特色和優(yōu)勢,在臨床實踐中并沒有被重視,更沒有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相反,不但沒有被繼承,甚至被遺忘或是遺失。因此,我們要在傳承中醫(yī)藥的基礎上,保留中藥傳統(tǒng)服用方法這一特色,從而彌補中藥臨床藥學在這方面的不足,保證患者合理用藥,同時也為更好地開展藥學服務提供新角度、新視點。
4結語
中藥傳統(tǒng)服用方法作為中醫(yī)藥的一個特色,更是中藥臨床療效的重要保障,中藥臨床藥學作為中醫(yī)中藥之間的紐帶與橋梁,更應重視對中藥傳統(tǒng)服法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在對中藥科學認識的基礎上,結合中醫(yī)辨證施治,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為患者提供有效合理的中藥服用方法,更好地指導患者合理用藥,以保障臨床用藥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參考文獻(略)
本文收集整理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客服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