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礎教育改革注重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習慣于傳統的“師講生聽”教學模式的化學教師,在課堂上應該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多樣的教學組織形式、引導學生嘗試新型的學習方式,從而引導學生主動學習,使學生養成積極參與、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學習品質,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主動性。 論文關鍵詞:主動學習 課堂教學 教師引導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的作用不容忽視。如果教師注重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學生就會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參與、積極思考、勤于探究,養成自覺主動學習的習慣;如果教師不注重引導,學生會厭倦學習。總結自己的教學實踐,在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時,化學教師應主要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一、注重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推動學生愉快主動學習的動力之一。美國教育家彼得·克萊恩認為,“真正的學習是很愉快的,當快樂的心情不存在時,學習也就跟著停止”。創設教學情景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之一。例如在學習高中一年級鈉的化合物內容時,我這樣創設情景,“大家都知道水能滅火,你們知道滴水也能生火嗎?我們不妨做一個有趣的實驗來檢驗一下,這是真的嗎?教師演示滴水生火實驗,棉花燃燒了起來。在學習分子時,創設這樣的情景,我拿著蘸了究竟的棉球走進教室,問學生聞到了什么氣味及原因。激發學生興趣要貫穿課堂的始終,滲透到課堂的每一個環節。教師從課的開始到結束都能引導學生保持濃厚的興趣,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必定高。 二、增加多樣的化學組織形式 教師增加一些別樣的組織形式,學生會產生一種新鮮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的情感一定會加強。教師經常調換教學組織形式,如討論、辯論、演講、角色扮演、競賽等形式,不但能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而且能使學生學得的知識不忘。在復習總結氧氣、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性質和用途時,不妨讓學生們分成小組,分別總結,最后進行辯論看哪種氣體的性質多、功能大;在復習總結氮氣、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性質和用途時,也不妨讓學生分成小組,分別查資料進行總結敘述,最后由評論組合議對各小組進行評價并給出相應的成績;在學習各主族元素的各物質的性質時,讓學生們分別扮演各種角色,以小品劇的形式呈現各物質性質、制法、用途等…… 三、引導學生嘗試新型的學習方式 目前學生的學習方式,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聽多做少(缺少自主性);被動接受多,主動探究少(缺乏探究性);個人理解多,小組合作交流少(缺乏合作性)。現在基礎教育新課程倡導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它們不但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能動性,還能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創造性,在提高學生學習能力、體驗學習過程、增進學習情感方面也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為了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教師可以給學生留下預習提綱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如:學習燃燒時,我給學生留的提綱為:①為什么有的物質能燃燒,有的物質不能燃燒?能燃燒的物質在什么情況下才燃燒呢?②你了解完全燃燒和不完全燃燒嗎?它們有什么不同?③你見過爆炸吧,你知道為什么會發生爆炸嗎?④你知道幾種滅火的方法?其中的道理是什么?另外,在每學完一個課題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把這個課題中主要內容的相互關系以框圖等方式總結出來。例如:當把第六章學完后,讓學生把物質分散到一種液體中的三種情況、水溶液的某些性質、溶液的成分、定量計算、影響物質溶解性的因素、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溶解性的定量表示、結晶的相互關系總結出來。 為了引導學生探究學習,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結果或原因的猜測,然后設計方案探究哪種猜測是正確的,最后得出合理結論。探究學習不但能使學生感受學習過程,還能使學生感受成就感,體驗學習樂趣,掌握學習方法,增強學習的自信心。 至于合作學習,可以把學生分成小組共同學習。分組時可以根據“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進行。這樣的分配不但能保證組間公平競爭,提高學生活動的積極性,而且能保證小組內成員的多樣性,有利于小組成員間優勢互補,共同提高。由于這種學習方式使得每個小組擁有共同的目標,所以他們必須積極合作、同舟共濟。久而久之,學生們會形成合作意識、團隊精神。如:在學習第二章第四節《自然界中的水》一節的第二部分水的凈化時,我給學生分了五組并給每組一個實驗題目,要求根據實驗題目設計實驗方案,并收集相關的資料。第一組的任務是:單純使用過濾的方法凈化老師提供的灤河水。第二組的任務是:提供一定數量的明礬和濾紙,凈化老師提供的灤河水。第三組的任務是:用蒸餾的方法凈化老師提供的灤河水。第四、五組的任務是:自選材料,制作一個簡易凈水器,并檢驗它的凈水效果。 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三種新型的學習方式,不是截然分開的。它們互相滲透、互相補充。 能夠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方面很多,方式也很多,但上面提到的這些已經在實踐中得到了檢驗,效果明顯,成績突出。希望各位老師大膽嘗試,一定會取得優異成績。 參考文獻(略) 本文收集整理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客服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