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文學的經典化問題

本文是一篇現代文學論文!
討論文學的經典化,自然避不開文學經典的定義問題,歷史上各種關于文學經典的定義層出不窮,而現在依然沒有定論,因此以描述而非定性的方式來談論文學經典更為合適。所以有些學者對文學的經典化表現出建構主義傾向。持建構主義傾向的研究者認為經典的形成與時代、民族、階級、性別等其他因素密切相關,在特定的社會語境下,個人或某一群體出于自身利益,利用政治、經濟、文化權力推動某一作品的影響力,使之成為經典。文學經典是在建構中形成的,這一看法也逐漸為大多數研究者所接受。對于經典的研究途徑, 杜威?佛馬克曾指出,“一方面,從歷史的和社會學的角度對以前的經典的形成進行研究,另一方面,從批評的角度出發研究新的經典如何形成或現存的經典如何被修訂,以便為我們的現狀提供一個更為充分的答案。”面對眾多學者對中國當代文學價值的質疑,有學者發出正?當代文學價值、建構當代文學經典的呼聲。
本文試圖從曹乃謙的作品《到黑夜想你沒辦法》的被忽視與后來重新被研究為例,探討影響當代文學經典化的因素,并試圖在消費文化的社會背景下,說明文學經典化的意義與面臨的困境。
一
《到黑夜想你沒辦法》最初以《溫家窯風景五題》為名,發表在《北京文學》1988年第6期。一直到2007年,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后,曹乃謙及其作品才進入文學研究的視野。佛馬克曾經談到,“使文學獲得生命的正是其中所闡發的道德和美學價值。”曹乃謙的作品是缺乏作為文學作品必要的道德和美學價值嗎?
食欲與性欲是曹乃謙創作中最關心的問題,溫家窯這一虛構的空間可謂是山西雁北地區的縮影,我們通過這部作品看到了種種關于性與饑餓的故事。而其中的許多故事以現代文明的眼光來看幾乎是不可思議的。村里大多數男性娶不上妻子,只能“棍著”,隨之而來的是種種畸形的離奇故事。表面看來,這些人的精神是麻木的,如豬狗般活著。但在這些荒誕之下,是他們作為人的尊嚴。“人總是希望世界中善與惡是明確分開的,因為人有一種天生的、不可遏制的欲望,那就是在理解之前就評判。”一切看似不合理的下面都隱藏著讓人聞著泣血的無奈,《到黑夜想你沒辦法》中這些不道德的故事,在挑戰讀者承受底線的時候,也在用悲劇的崇高精神給讀者美的感覺,也會引發讀者對道德、尊嚴、生存的思考。
語言方面,《到黑夜想你沒辦法》也非常有特色。曹乃謙明顯追求的是將方言原封不動地用于小說中,追求語言的陌生化。如雁北居民日常用語如果不聯系上下的語境來看,很難讀懂作者要表達的意思。但好處在于讀者在琢磨的過程中,慢慢進入故事中人物的生活狀態,對人物產生更深刻的了解。省略引語也是《到黑夜想你沒辦法》的特色所在。如《貴舉老漢》一篇,作者對人物的對話幾乎沒有任何干涉,增加了真實性和畫面感,每句話零星幾個字,并且在短短幾句對話中使用兩次省略號。貴舉面對東家媳婦明顯是羞赧的,他在強制壓抑對她的情感,回答時斷斷續續,最后干脆不再回答,但就在沉默中,強烈的感情爆發出來。簡潔的語言為讀者留下足夠的想象空間,細節的刻畫又使故事畫面豐盈起來。
《到黑夜想你沒辦法》有著精致的結構。從總體來講,全書由29個短篇和一個中篇組成,采用人物互見的方式結構故事。如《男人》一篇,核心人物柱柱家一直缺席,在后面《柱柱家的》一篇中,通篇圍繞這個女人來寫,對《男人》中的空白做了詳細補充,對人物形象的豐富性有立竿見影的功效,也使兩篇遙相呼應,突出不同的側重點。所以盡管全書分為30篇,但依然能當作一個整體的長篇來讀。每一篇內部也體現曹乃謙精巧的構思。
顯然,《到黑夜想你沒辦法》并不缺乏文學作品必要的道德和美學價值。
二
除作品本身的原因外,在消費社會環境中,“副文本”對文學經典化的影響同樣不容忽視。“副文本”的說法源自熱奈特,他認為相對于一部文學作品而言,這部作品的標題、扉頁、引言、序跋、插圖,包括封底,都是副文本的要素,副文本為文本提供一種氛圍,為閱讀正文提供一種導引,在某種程度上參與文本意義的構成。
長江文藝出版社2007年版的《到黑夜想你沒辦法》以一幅黑白分明、透著原始的生命氣息的版畫為封面,與作品內容非常相符。封底羅列著包括馬悅然、汪曾祺在內的評價,無形之中增加了作品的分量。2009年的插圖版,增加了更多的推介內容。出版社用心良苦的封面設計,在促進銷量增加的同時也使更多人有機會閱讀到該作品,受眾的增加,影響力必然提升,也必將受到研究者的重視,助推作品的經典化進程。
除此之外,作家的獲獎情況也是影響當代文學經典化的重要因素。《到黑夜想你沒辦法》于2008年獲得第二屆紅樓夢獎(世界華文長篇小說獎)推薦獎,同時獲得該獎項的分別為張煒的《刺猬歌》和鐵凝的《笨花》,與這樣的作家并列,無疑使曹乃謙的知名度大大提升。
文學史對作品的接納一般意味著對該作品的正名。在之前中國當代文學史的論述中鮮有對曹乃謙及其作品的提及,這與作家作品的知名度有關,也與中國文學史的書寫時習慣歸類有關,很難將曹乃謙歸入某一類作家群體中。近幾年曹乃謙逐漸引起研究者注意。陳曉明在《中國當代文學主潮》中談道,“要論述中國當代現實主義或鄉土文學,不談到曹乃謙似乎不行。這倒不是因為諾貝爾獎評委瑞典漢學家馬悅然對曹乃謙有極高的評價,而是因為曹乃謙的小說實在是一種極端的小說。”在邵燕君所著《新世紀第一個十年小說研究》評價道,“曹乃謙的被‘發現’不僅對文學史有補遺之功,對當下創作也是一個有益的警示。”
在消費社會中,作品的獲獎情況、封面設計、扉頁、序跋、出版商與媒體的推介、文學史的接受等,都在作品的經典化過程中起著不同作用。《到黑夜想你沒辦法》之前被忽視與這些因素有著密聯系。
三
建構中國當代文學經典已然成為中國文學發展中必然要做的事情,并且?時機已經成熟。t.s.艾略特曾寫道,“經典作品只可能出現在文明成熟的時候,語言及文學成熟的時候,它一定是成熟心智的產物。”在吳義勤看來,“中國當代文學尤其是新時期的文學的成就無疑是20世紀中國文學史最為輝煌的篇章。……因此,對于當代文學來說,理直氣壯地去篩選、研究、認定那些涌現在我們身邊的‘經典’正是一個緊迫的任務。”其他學者諸如陳曉明、張清華等也都表達過類似觀點。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批評家對中國當代文學的經典化作用也起著相當大的作用。
處于自媒體時代,每位讀者都可以通過各種渠道表達自己意見,大眾也參與到文學經典的建構、解構中去。網絡文學從萌芽時的飽受質疑到現的被接受與認可,甚至一部分作品已被認為是網絡文學的經典之作,與大眾參與評價有著莫大關系。當然,這其中也存在種種問題。“正是這些新書,當人們沒有時間閱讀的時候,他們又不甘心保持沉默,于是他們通過和那些讀過的人交換意見,找到了可以不讀而加以評論的辦法。”再拿“副文本”來講,“副文本”肯定也存在“副作用”。在傳媒社會中,“副文本”作為重要的營銷手段越來越被出版商利用,有時甚至故意使用模糊的宣傳用語,或者干脆斷章取義,將正文意思進行遮蔽、曲解甚至顛覆,將讀者引入歧途。這時就需要專業批評者對評論風向進行適時引導。
新的文學經典的產生也意味著審美觀念、價值標準、政治權力等其他變化。在全球化的今天,借鑒西方的文學理論、鑒賞標準來評價中國當代文學并沒有問題,但中國當代文學畢竟是中國文學的一部分,有著自己的文學傳統,我們也應有自己的評價與鑒賞體系,西方再先進的理論也不一定完全適用于中國文學。我們可以看到,被稱為經典的作品首先得具備文學性和美學價值,經受得住時間和讀者的考驗。其次,在消費社會中,各種評獎活動、圖書設計、市場營銷手段等外在因素也是文學經典化的重要因素。再次,作家、作品被編入選集、寫入史書更是經典化的重要驅動力。大眾讀者對作品的經典化過程有著一定影響,但有影響力的批評還是來源于專業批評者。在經典的建構很難用具體標準衡量的情況下,考驗的是批評家對中國當代文學寬容的態度和用于破舊立新的勇氣。同時,伴隨新經典的產生而來的是之前被稱為經典的文學作品被剔除經典之列,而這為保守主義者所排斥,哈德羅?布魯姆就曾經將提倡新經典者稱為“憎恨學派”,但面對優秀的當代文學作品時,成為“憎恨學派”又何妨。
參考文獻(略)
本文收集整理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客服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