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系統和數字組件對多主體價值主張的影響思考

活動系統和數字組件對多主體價值主張的影響思考--基于25個案例的qca分析
本文是一篇工商管理論文,本文以產業鏈上的25個數字化服務項目為研究對象,從組態視角出發探究數字組件的兩種特征(可重新編程性、重組性)如何與活動系統的三種相互依賴模式(模塊化、中心性、開放度)聯動匹配,共同促進多主體價值主張的實現。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1.1 現實背景
價值主張是企業和參與者共同制定的戰略方向,對企業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尤其是產業鏈上的參與企業,其承擔的角色和所處位置各不相同,更需要通過多元化手段有效促進價值主張的實現。當前我國大力推動多元產業融合,致使產業鏈上的參與主體更加多元,產業體系更加龐大。據工信部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工業增加值達到40.2萬億元,制造業規模以上企業達到38.21萬戶,持續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國地位。面對愈加復雜的市場環境,產業鏈上的多元主體不能單打獨斗,需要頻繁參與合作項目,從打造獨立的優秀產品和服務轉向形成基于相互依賴多主體的價值主張。產業鏈的上中下游、鏈主及其配套企業需要相互協同、形成合力,才能使多主體的價值主張得到良好實現。
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技術以及我國數字化進程的快速發展,數字技術開始融入到實體經濟當中,致使產業鏈項目中各參與主體實現價值主張的方式發生巨大變化。在傳統的工業經濟時代,產業鏈上下游之間存在比較明顯的差別,各項目參與主體角色固定,分工明確,對自身位置有清晰的認知。參與者能夠通過所處活動系統中的固有活動與既定合作者進行互動,完成產業鏈上的價值交付。但在如今的數字經濟時代,隨著行業壁壘的逐漸打破以及多元產業的加速融合,項目參與者的角色變得動態多樣,彼此間進行廣泛協同的需求也愈加強烈。在此情形下,我國大力開展新基建,推動數字技術融入實體經濟,尤其是多樣化的數字組件成為促進產業鏈項目協同的重要抓手,為多主體價值主張的實現提供了強大助力。可見,數字技術與傳統業務活動之間的關系越來越緊密,彼此之間相互作用,不斷為產業鏈項目降本增效、高效協同注入強大力量。
工商管理論文怎么寫
............................
1.2 研究問題
通過上文所述的現實和理論背景可以發現,一方面,活動系統的相互依賴模式會影響價值主張的實現,產業鏈上的參與者需要通過彼此之間相互依賴的活動促進價值主張的實現。另一方面,價值主張的實現需要參與者持續校準,數字組件能夠通過其潛在特征促進產業鏈上的參與者相互適應并圍繞價值主張進行校準和協調。隨著行業壁壘的打破,產業鏈項目中的參與者愈加廣泛和多元,僅靠活動系統已無法使眾多參與者的價值主張得到良好滿足,需要將數字組件融入活動系統當中,通過虛擬空間與實體空間的深度融合來促進多元參與者價值主張的實現。據此,本文提出研究問題:什么樣的數字組件和活動系統的組合,能夠推動多主體價值主張的實現?本文從活動系統層面和數字組件層面出發,探究活動系統的三種相互依賴模式(模塊化、中心性、開放度)與數字組件的兩種特征(可重新編程性、重組性)如何相互協同,因地制宜發揮良好效果,促進多主體價值主張的實現。
本文采用ragin提出的定性比較分析方法(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簡稱為qca,下同)。qca方法是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有效結合,既能在案例層面上開展條件組態的整體分析,又適合大中小型樣本的研究,具備一定的外部推廣性。該方法從整體視角出發,把案例看做由原因條件構成的整體,主要關注條件組態和結果之間的復雜因果關系,在解釋復雜因果現象上較為有效。通過qca方法,我們能夠了解條件組態與結果間的因果關系,解釋“哪些條件組合能夠致使結果出現?哪些條件組合致使結果的不出現?”這類問題。本文通過文獻研究確定研究對象和條件變量,收集產業鏈上的數字化服務項目的相關數據,構建項目中多主體價值主張影響因素定性比較分析的研究框架。對所選樣本的活動系統相互依賴模式、數字組件特征的組合如何影響并實現項目中多主體價值主張展開組態研究,深入探尋未來的發展路徑。
..............................
第二章 文獻綜述
2.1 價值主張
2.1.1 價值主張的概念
“價值主張”一詞最早由lanning等提出,用來解釋企業如何準確定義向顧客提供的內容并把創造的價值傳遞給顧客。隨后,價值主張一詞越來越多地用于學術和實踐環境,成為一個廣泛的概念術語,許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價值主張的內涵進行了深入研究。傳統的價值觀認為,價值主張是由企業單獨定義的,企業以此為依據來創造產品或服務,顧客只需接受即可[。這一邏輯聚焦于企業,認為價值主張僅與企業密切相關,忽略了顧客這一重要主體。隨著企業和顧客之間關系的加深,價值主張的主體內涵得到了拓展,顧客也成為價值主張關注的重點。學者們開始聚焦于企業和顧客之間的二元互動,認為價值主張是企業對顧客需求的一種回應和價值提供,需要將企業和顧客二者都納入價值主張的考慮范圍。隨后,網絡經濟不斷發展,價值主張所涉及的主體變得愈加廣泛。此時,學者對價值主張的研究不再局限于企業和顧客之間的二元互動,開始關注更加廣泛的參與者,如供應商、商業伙伴、合作者和顧客等的價值主張。學者們也愈加意識到,一個完整價值主張需要多方主體集體釋放自己的期望,并在互動的過程中不斷進行校準才能得到實現。綜上所述,前人對價值主張做了多方面的探究,研究的范圍從只關注企業內部價值創造到關注上下游之間的聯動,再到關注整個價值網中廣泛主體的協同生產。本文借鑒以往研究,認為價值主張是企業、客戶、供貨商等主體對需求的真實描述,是他們通過努力想要獲得的一種承諾收益。
當前,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許多行業壁壘逐漸被打破,各行各業的參與者開始需要跨行業進行交流,通過頻繁的互動來對事物形成統一的認知。并且,伴隨著多個領域工作流程的加速,企業來到一個更為復雜和充滿不確定性的環境。在這種復雜的社會關系下,價值主張不僅僅來源于產品的基本屬性或功能,而且來自于廣泛的聯接和頻繁的互動。它更加強調整體的協同而非單個參與者獲取價值,需要參與者為彼此甚至整個系統創造更高的價值,使所有參與者都對自己的位置感到滿意[7]。越來越多的學者意識到價值主張不再只涉及單個或者少數幾個核心參與者,而是多邊合作伙伴基于自發感知和響應,通過頻繁的交互和調整達到價值主張的統一協同。價值主張所涉及的參與者可能有不同的最終狀態和目標,并且其能力和角色會因時間的推移而共同演變。
...........................
2.2 活動系統理論
2.2.1 活動系統的內涵及構成要素
porter首次在《什么是戰略》一書中提出了“活動系統”的概念。porter認為隨著當前復雜性的增加,企業面臨著一個具有許多一致活動配置的多維度決策空間,企業所選擇活動的獨特性和不同的適合度順序決定了競爭優勢。權衡決策和選擇之間的相互依賴性是這種競爭優勢的關鍵來源。競爭對手能夠復制某個單獨活動,卻無法模仿相互關聯的整個活動系統。在復雜的活動系統中,企業必須決定參與哪些活動以及在何種程度上參與,它們所做的選擇是相互依賴的,影響系統作為一個整體是否內部一致并適合其環境。本文綜合以往學者的研究,認為活動系統是多主體參與的、相互依賴的活動選擇的集合。
隨后,學者們對活動系統進行了廣泛的探索。針對活動系統中存在的相互依賴關系,levinthal首次引入計算機模擬技術,通過景觀圖來研究具有不同程度相互依賴的復雜系統的適應性。siggelkow從不確定性和適應性的角度出發,將活動系統看作一個關于活動、策略和組織結構、能力和資源的選擇系統,強調這些要素之間的相互依賴。zott和amit關注活動系統的配置以及構型,將活動系統定義為圍繞核心企業所開展的一組相互依賴的組織活動,包括核心企業、其合作伙伴、供應商或客戶等所進行的活動。可以看到,這些研究都著重關注選擇之間的相互依賴性和相互作用,認為企業需要在對活動的所有選擇配置中找到一種最優的配置,才能實現該活動系統的價值最大化。
...........................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處理
3.1 研究方法
...................................
3.2 變量的選取與衡量
.............................
3.3 樣本選擇
..............................................
第四章 數據分析結果
4.1 描述性統計分析
如表4-1所示,本文采用spss26.0軟件對獲取到的數據變量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
工商管理論文參考
fsqca方法中最重要的內容是進行模糊隸屬度校準,即對在“完全隸屬”和“完全不隸屬”間的隸屬程度進行評估,是給樣本賦予集合隸屬分數的過程。變量校準這一步驟極其重要,因為未經校準處理的數據僅簡單體現出不同樣本的的相對位置。比如本文中的變量--模塊化而言,在沒有進行校準之前,這個數值僅能反映出哪些項目中活動的模塊度指數更高,它不能明確地說明在所有的樣本中活動的模塊化程度好是具體多好,模塊化程度差是具體多差。模糊集定性比較方法能夠定位定性的狀態,同時評估在“完全隸屬”和“完全不隸屬”之間的隸屬程度。0代表完全不隸屬,1代表完全隸屬。如果分數接近1則表示存在很強的隸屬關系,如果分數接近0則代表存在隸屬關系較弱。模糊集被看作一個連續變量,數據被校準用來表示在一個界定清晰的集合中的隸屬程度。
4.2 變量校準賦值
.................................
4.3 必要條件分析
...........................................
第五章 結論與展望
5.1 研究結論
本文以產業鏈上的25個數字化服務項目為研究對象,從組態視角出發探究數字組件的兩種特征(可重新編程性、重組性)如何與活動系統的三種相互依賴模式(模塊化、中心性、開放度)聯動匹配,共同促進多主體價值主張的實現。根據數據分析結果,本文歸納出三類導致高價值主張的組態路徑,根據其特征分別命名為活動全主導型、活動主導-組件配合型、組件主導-活動配合型,并通過對不同組態路徑進行比較分析,提出兩個研究命題。
(1)第一個命題
首先,活動系統的開放度可在系統內部發揮作用。在傳統的產業鏈項目中,活動系統中的活動之間的關系較為明確固定。不同活動之間由于長期的頻繁交互,彼此之間的相互依賴程度增強,成為多個獨立的模塊發揮各自特定的功能。這些模塊中的參與主體具有同質化的目標,會更有可能共享活動選擇,使系統更加集成,以便為同一個價值主張的實現而做出更有用的貢獻。然而,活動系統的模塊化程度較高也說明多數活動之間沒有直接的相互關聯,僅在模塊內部存在著高度相互依賴的活動。在如今更加復雜的社會關系下,價值主張不僅僅來源于產品的基本屬性或功能,而且來自于廣泛的聯接和頻繁的互動,其形成和實現需要持續的迭代和反復的校準。活動系統的開放度意味著資源的流動以及新合作關系的建立,允許不同活動之間產生更多的互動和連接。開放度與模塊化的結合能夠從系統內部出發,為系統內部不同模塊間的活動提供更多廣泛連接的機會,使得模塊之間選擇和組合變得更加豐富和多樣,大大提高系統的靈活性。這促進了價值主張所涉及主體的聚集,也為各參與者在價值主張實現過程中的調整對齊提供更多的空間。
其次,活動系統的開放度也可在系統外部發揮作用。活動系統的開放度允許內外部活動之間建立新的共同進化的相互依賴關系,這意味著活動系統對外部廣泛的異質性主體也具有更高的包容性,能夠更好地促進價值主張所涉及的廣泛參與者進行連接和互動。價值主張所涉及的這些參與者可能有不同的最終狀態和目標,并且其能力、角色和需求等會因時間的推移而共同演變,需持續進行迭代和校準。數字組件的可重新編程性允許數字編碼指令獨立運行并重復進行修改,可通過對數字產品和服務的更新迭代來滿足用戶持續變動的需求。開放度與可重新編程性的結合能夠從系統內部擴展到系統外部,為系統內外部參與主體提供廣泛聯動的機會,實現多主體的聚集,同時也對參與者在互動過程中的涌現出的新期望進行及時響應,從而促進參與者持續校準以達到價值主張的統一協同。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當項目中活動系統的開放度較強時,由于價值主張參與主體的特征存在差異,項目參與主體所采取的措施大不相同。因此,根據組態一和組態二的核心條件以及上述闡釋分析,本文提出:
命題1:在活動系統開放度較強的情況下,可以根據項目的自身情況在向內和向外改變兩種策略中進行選擇,以促進多主體價值主張的實現。
5.2 理論貢獻
.........................................
5.3 實踐啟示
..........................................
參考文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