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背景下蛟河市政府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探討

本文是一篇mpa論文,筆者認為大數據與社會治理現代化之間具有邏輯關系,大數據應為社會治理現代化提供戰略支撐,大數據促進政治治理現代化的能力提升,大數據與社會治理現代化具有內在一致性。
第1章引言
1.1研究背景及意義
1.1.1研究背景
治理理論從西方誕生后,始終受到學者和普通民眾的廣泛關注。有關國家治理、政府治理、社會治理的話題始終是社會熱點之一。我國有關治理的討論熱情也在引入治理理論后持續高漲,從政治的高度全方位看國家治理、政府治理、社會治理等概念內涵。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以來,我國民眾圍繞治理體系以及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話題討論熱度不減。進入新時代以來,黨和國家領導更加重視立足于市域社會治理來探究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建設與發展,特別是數字技術的蓬勃發展,讓政府治理的驅動性有了質的提升。這得益于大數據等先進技術的強大優勢,政府在構建新型的數字化、智慧化社會治理體系中,更懂得數據共享的重要性,并為數據共享和數據應用提供了堅實的政策依據和保障。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建立數字政府的國家戰略正在不斷推進,彰顯出新形勢下政府的時代功能與特征。在有序推動社會變革的偉大歷史進程中,我國政府所把握的社會治理命題始終將平安中國、健康中國等關鍵詞緊密聯系,從而使得社會治理在不斷向全面現代化的歷史目標而邁進,不同于傳統的整片式的治理模式,新的社會變革更加強調“分”的概念,要形成分區域、分地點、分流程、分步驟的模式。十九屆四中全會上,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強調了要將社會治理作為一項重點戰略列入到國家綱領性文件中,因而對于各地地方政府或基層政府而言,就應一以貫之接受黨的正確引領,不斷將為人民謀利益作為社會治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將地區特色作為社會治理的基石,將大數據等先進技術作為社會治理的重要手段,從而持續打造生機勃勃、活力迸發的基層社會治理創新模式。
..............................
1.2國內外研究現狀
1.2.1國外文獻研究現狀
(1)社會治理
有關治理的概念研究,可追溯至上世紀末。全球治理委員會在《我們的全球伙伴關系》(1995)對于治理有較為科學的定義,從其概念界定中可看出治理所體現的特點或屬性,具有社會化、多維化、民主化、私營化以及效能化。在后續的探究中,美國的庫伊曼(1999)認為,社會治理的目標是明確的,主要就是為了化解存在于社會層面的現實問題,并主動為社會的發展創造機會,鋪設道路與條件,為善治目標的實現而提供推動力。這一研究是受到新自由主義思想以及全球政府再造運動等影響下而提出的,而該研究也能夠在探究政府所面對的環境保護、公共服務等新社會問題時給予指導。而在關注到社區自治以及權力下放等政府改革影響后,來自澳洲的雷德爾(2004)學者也指出,社會治理的概念研究,應把握國家與社會之間的客觀關系,積極開發出更多道路,并努力釋放不同道路的多項作用,從而最終打造成匹配多元主體的協同治理體系。
在研究社會治理主體方面,提出治理理論的詹姆斯羅西瑙認為,社會治理中,政府應該作為主體參與其中。鮑勃杰索普提出的元治理理論也在強調社會治理的實質,就是要建立多元參與的主體結構,其中要將政府作為主導而將其他不同的社會群體作為重要參與者,在社會治理中,政府是擁有最終決策權的,而不同參與方的利益協調也需要政府來處理。
在社會治理模式方面,知名行政學家b.蓋伊?彼得斯(2001)積極摒棄社會治理傳統模式,認為存在市場化、參與型、彈性化、解制型四種政府模式,各模式匹配的政府結構上差別迥異,四種模式分別對應擁有分權結構、扁平組織結構、虛擬組織結構、內部管制結構。該研究受到人們的積極認可,并在社會治理實踐中有所參考和借鑒。e?費利耶(2008)研究認為西方現階段的社會治理主要涵蓋服務導向、追求卓越等模式。羅茨指出社會治理應關注最小集體、新公共管理等多重維度②。圍繞治理模式,國外學者還曾提出政府可積極嘗試合同型、網格型、市場組織型等模式。
...............................
第2章相關概念與理論基礎
2.1相關概念
2.1.1大數據
計算機技術從發明到成熟應用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發展,計算機網絡的數據量達到一個令人震驚的程度后,大數據概念應運而生。當下,大數據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始終是社會的焦點話題。步入新時代以來,大數據的技術成果頻出,應用范圍不斷擴展,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以大數據為主要代表的數字化時代。
“大數據”是計算領域的熱詞,主要代表基于超規模容量的信息計算。上世紀90年代,美國科學家約翰?馬西指出,計算機網絡中的數據巨量擴增,產生了大范圍的信息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理解等方面的困境,并使用bigdata來形容此困境。道格?萊尼在2001年指出大數據具有海量、高速、多格式等基本特征。美國科技巨頭ibm以及國際數據公司相繼將“真實性”“價值”作為大數據的另一基本特征。隨后,“可視化”在人們對大數據的積極研究和應用中也進一步成為大數據的特征之一。2013年大數據迸發出強勢發展勢頭,其對經濟政治等領域影響愈發深刻,大數據概念體系也進一步發展成熟。
我國的大數據概念在2014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正式出現,此后國內的大數據研究成為熱點。目前,大數據已經成為國家發展戰略并在有序推進中。戰略強調既要深化技術應用來促進多主體協同治理的社會治理模式構建并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又要將大數據引入到產業發展中,構筑活力生態,共促發展。
數據的存在意味著信息的價值,因而確保客觀事物的屬性得以展現,現實世界的歷史活動也得到保留。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數據讓世界建立了互聯,囊括了一切社會關系,為人類帶來更加龐大的信息價值。雖然在大數據產生和發展中,有關大數據的概念并沒有固定統一,但是在技術發展中出現了新的內涵拓展。
............................
2.2理論基礎
2.2.1治理理論
1989年,世界銀行以“治理危機”(crisisin governance)概念描述非洲國家情況,成為該概念在世人面前的“首演”。隨后“治理”一詞頻繁出現于政治領域的相關研究中。上世紀九十年代后,西方的政治研究領域的學者相繼嘗試界定“治理”概念。1995年,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出具的《我們的全球伙伴關系》報告指出,治理是具有公共或私人屬性的機構或個人對公共事務管理方式的綜合,并將治理解釋為是調和各種利益沖突并付諸行動的連續性過程。治理理論就是在不斷地追求政府對社會、市場進行管理駕馭方面的思維與行動之理論集合。
羅茨是該理論的代表人物。他認為治理可形成六個不同側重點的定義,具體對國家治理領域而言,治理指國家對公共開支的成本進行控制后獲得更大經濟效益;對企業治理領域而言,治理指企業接受相關的指導、管控與督促等工作后所實行的組織體制;對新公共管理領域而言,治理指在政府以市場激勵機制為導向或以特定部門為主力向社會提供公共服務的管理手段;從善治角度看,治理指打造并運行高效、法治且高度負責的公共服務體系;從社會控制體系治理角度看,治理指政府在民間、社會公共部門、私人部門中建立合作互動關系的工作內容;從作為組織網絡治理角度看,治理指基于互信互利關系的社會協調網絡構建。
國內知名學者俞可平對治理理論進行了研究借鑒,認為該理論具有幾方面的基本特征:一是治理是一種特定過程;二是治理的根本在協調;三是治理可同時包括公共或私人等主體;四治理應保持持續性。
........................
第3章大數據背景下蛟河市政府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的現狀調研
3.1蛟河市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客觀條件
3.1.1各級政府的政策引領作用逐步深化
..........................
3.1.2社會治理綜合優勢不斷匯聚
............................
第4章大數據背景下蛟河市政府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存在的問題與成因分析
4.1蛟河市政府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存在的客觀問題
4.1.1政府依托大數據推進社會治理的主動性不強
.....................
4.1.2各部門的數據信息共享存在障礙
..............................
第5章大數據背景下蛟河市政府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的目標與對策
5.1大數據背景下蛟河市政府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多維目標
5.1.1促進治理結構進一步優化
社會治理結構,指經過協調并有效處理政治委托人與代理人之間關系的相關制度安排。現階段看,將政府、社會、公眾作為主體打造社會治理結構是可行的,因此為了更好地處理不同政治活動中所存在的責、權、利等關系,應科學嚴謹地打造以政府、社會組織、社會民眾為多元主體的共同治理結構。大數據獲得成熟應用后,社會民眾對個人意愿和不同層次訴求的表達有了更多的渠道與載體,每個人都可以借助智能電子終端登陸官方網站、熱線郵箱等方式表達個人觀念,反映社會現象,提出合理化或建議,也可以由更多人形成一個團體,如行業協會、聯絡辦事處等,通過他們來集中調研并收集社會民眾不同階段的實際需求與困擾,并向政府進行傳送,供后者及時收集討論。社會民眾享有一定的參與公共事務決策的權利,因此還可以作為代表參加聽證會,或在政府辦公區域的意見簿中發表觀點。從政府方面來,可利用大數據打造更加靈敏、更多功能的技術平臺,在平臺上可開辟與社會民眾互動的獨立空間,并運用大數據不定期對網民言論中有關社會熱點的評論觀點等信息進行挖掘和提取,及時把握與社會治理有關的問題并思考對策。以上這些做法,都有利于在大數據背景下發揮政府、社會組織以及社會民眾等治理主體的參與作用,多元化主體共同治理的結構實現了主體的相互交互和融合,社會治理原有的金字塔式的垂直化單一結構,將向扁平化結構轉變,而該結構下,各主體的治理職責與任務將更加清晰。因此大數據背景下的社會治理現代化結構,應由單一向多元進行發展,由垂直向扁平進行發展。
5.1.2促進治理機制進一步規范
..............................
第6章結論與展望
如今,世界迎來了以大數據為主導的時代背景。大數據的技術應用優勢改變了人們的傳統思維與行為習慣,也為國家和社會的新一輪轉型提供了技術支撐。本文的研究圍繞此課題展開,并在研究中獲得以下結論:
(1)大數據與社會治理現代化之間具有邏輯關系,大數據應為社會治理現代化提供戰略支撐,大數據促進政治治理現代化的能力提升,大數據與社會治理現代化具有內在一致性。
(2)大數據是助推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有利契機,主要表現在大數據是政府服務的精準化變革之需,是行政管理的科學化升級之需,是政府信息的透明化發展之需,是政府決策的民主化之需。
(3)大數據是化解社會治理現代化困境的重要力量,可助制定社會治理決策,可助開展政府公共服務,可助應對社會治理危機。
(4)蛟河市政府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存在的客觀問題主要包括政府依托大數據推進社會治理的主動程度不高、各部門的數據信息共享存在障礙、社會治理參與主體的廣泛度不夠、運用大數據實施社會治理的人才專業化水平不高、社會治理對大數據的挖掘和應用存在公民信息暴露風險等,而且認為蛟河市政府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存在問題的成因主要是政府的社會治理理念轉變不及時、部門的協同治理機制不完善、社會治理手段仍顯保守、數據專業人才的培養不配套、公民信息保護制度未健全等。
(5)大數據助推社會治理現代化轉型的目標包括結構進一步優化,機制進一步規范,職能進一步完善,工具進一步現代,能力進一步高效,評估進一步科學。
(6)大數據背景下蛟河市政府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的積極對策,包括重視數據服務,強化社會治理理念;加大數據共享,優化社會治理的部門銜接;釋放數據價值,創新社會治理協作方式;推動數據革新,促進專業人才培養;保障數據安全,完善數據隱私保護法律體系等。
參考文獻(略)
本文收集整理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客服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