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市場開放對管理層盈余預測影響的思考
論文堡
日期:2024-01-08 20:38:02
點擊:866

資本市場開放對管理層盈余預測影響的思考——基于深港通的準自然實驗
本文是一篇財務管理論文,本文分別通過企業是否具有境外收入和是否為國有企業兩個角度分別探究了企業國際化程度和產權性質兩個因素對深港通實施與管理層盈余預測及時性和精確性關系的影響。首先,本文研究發現深港通制度的實施對國際化程度不同企業的信息披露存在不同影響。與國際化企業相比,深港通制度實施對管理層盈余預測的影響在非國際化企業中更顯著。具體而言,與國際化企業相比,深港通制度的實施顯著提高了非國際化企業的管理層盈余預測的及時性;而與國際化企業相比,深港通制度的實施顯著提升了非國際化企業管理層盈余預測上下限值之差與上下限均值絕對值之比,即深港通制度實施能夠顯著降低非國際化企業管理層盈余預測精確性。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
盈余預測是指企業在正式收益公告前自愿披露的暫定收益數額。美國資本市場管理層盈余預測包括盈利預警、盈利預告和盈利公告。通常當企業存在負面消息時會在發布盈利公告前通過盈利預警和盈利預告向市場傳達信息。而企業的盈利預測往往是在盈利公告發布后不久向市場傳達利好或利空信息。我國證監會于 1998 年開始對上市公司發布管理層盈余預測信息進行規范,其中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都要求當企業預計其當年財務狀況可能出現虧損、扭虧為盈、凈利潤較前一年度增長或下降 50%以上(基數過小的除外)等三類情況時應強制進行業績預告。除此之外,深圳證券交易所還要求當企業出現期末凈資產為負、年度營業收入低于 1 千萬元等情況時也應進行業績預告。因為這一規定,部分學者將我國的管理層盈余預測制度視為強制性披露的研究范圍進行研究。也有部分學者認為,相比于國外資本市場將盈余預告(earnings forecast)作為自愿信息披露的作法,我國的管理層盈余預測同時具備強制性和自愿性信息披露的雙重特征,并以此為基礎進行研究。將管理層盈余預測視為強制披露和自愿披露共同規范的學者認為盡管我國資本市場監管機構針對企業的業績預告有所規范,使我國企業的管理層盈余預測信息發布具有一定的強制性,但仍有很多未被強制性要求進行信息披露的企業會自愿進行盈余預測信息披露,且企業發布管理層盈余預測的方式和策略選擇存在較大空間,例如,企業發布管理層盈余預測的時間選擇和精確程度等。由于這種“半強制性”信息披露特點給予上市公司披露選擇的靈活性,在我國資本市場普遍存在著企業在披露管理層盈余預測時選擇不精確、不及時或帶有精確性的預告方式進行披露;不論是內容還是質量都遠不能滿足監管部門及投資者等利益相關者的要求,這種現狀亟需改善。
.........................
1.2 研究意義
1.2.1 理論意義
(1)拓展了深港通制度實施效果的研究
資本市場開放及其效果是近年來備受關注的問題,資本市場開放對我國資本市場的效果如何是各方始終關注的焦點,眾多學者圍繞資本市場開放的影響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在理論上,由于學術界從不同的研究角度對資本市場開放的效果進行探究,其中陸港通制度的實施被較多關注,但更多學者關注這些資本市場開放措施對現金股利水平、企業投資效率、股利分配、股價異質性波動、企業創新產出等因素的具體影響,較少有學者關注企業信息披露。部分學者研究了滬深港通制度的實施對財務信息定價、投資效率和股價信息含量等因素的影響,本文著眼于資本市場開放對我國企業管理層盈余預測的影響,從管理層盈余預測的及時性和精確性兩方面探究資本市場開放對管理層盈余預測的具體影響,并在此基礎上探討了企業國際化程度和產權性質對該關系的影響,拓展了資本市場開放效果的相關研究和管理層盈余預測相關實證研究。
(2)探究影響深港通實施效果的因素
本文在探究了深港通制度實施對管理層盈余預測影響后,從信息透明度、兩權分離度和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等角度探究了深港通制度實施對管理層盈余預測及時性和精確性產生影響的具體方式,深化了管理層盈余預測的相關研究。
1.2.2 實踐意義
(1)宏觀角度的實踐意義
在宏觀角度,研究滬港通和深港通等資本市場開放措施對管理層盈余預測的影響,對認識資本市場開放相關制度與我國企業信息披露質量間的關系作用巨大,也會對我國未來的資本市場開放相關政策調整產生重大的影響,更有助于學者和投資者等更全面的認識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經濟后果,還能對規范我國資本市場發展以及其他具有后發優勢國家的資本市場開放政策提供相關借鑒。
(2)微觀角度的實踐意義
在微觀角度,投資者和其他利益相關者更加關注資本市場開放對企業的管理層盈余預測的具體影響,從而影響其投資與決策效率與效果。而從信息透明度、兩權分離度和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等方面探究資本市場開放對管理層盈余預測的影響因素,使投資者和其他利益相關者對深港通影響管理層盈余預測的相關因素有更為深入的認識,并重視這些因素的作用。
........................
第二章 文獻綜述
2.1 資本市場開放的相關研究
20 世紀 70 年代的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先后開放本國資本市場,關于資本市場開放的研究伴隨著這一過程而而產生與發展。政策制定者最為關注資本市場開放是否能夠促進該國市場完善和成熟并推動經濟發展,但學術界對資本市場開放產生的效果研究尚未取得一致結論。
一部分學者研究認為,資本市場開放能夠對其經濟發展產生積極影響。新古典增長理論認為資本市場開放會優化世界范圍內的資源配置,來自成熟資本市場的資本投向相對較不成熟的資本市場,能夠帶動相對較不成熟資本市場被投資企業的資本成本下降,帶動其投資增長和經濟發展。以英國于 1979 年解除外匯管制為例,該政策既允許英國本土資本市場的資金投資到其他國家的資本市場,又允許來自其他國家的投資者進入英國資本市場進行投資,極大促進了英國資本的對外投資。這一政策被認為是資本市場開放政策實施對本國經濟發展產生積極影響的案例。這些學者的研究結論認為資本市場開放能夠通過引進境外投資者及境外資本,產生降低企業的資本成本、促進本地市場規模擴大等作用。klein 和olivei 研究認為資本賬戶開放能夠促進該國經濟顯著增長。姚錚和湯彥峰研究認為引入境外戰略投資者能夠改善被投資企業經營狀況、資產質量并提升公司價值。張宗益和宋增基研究認為,境外戰略投資者能有效完善中國上市銀行的公司治理機制。
然而,也有一些學者認為資本市場開放會對該國經濟發展產生消極影響。資本市場開放政策實施后,在外資大量涌入帶來資本市場繁榮的同時,也會存在由于該國資本市場自身體量較小、整體承擔風險能力較弱、開放政策過快及其他因素導致的資本市場劇烈波動,并導致地區或全球性的經融危機。以泰國在 20 世紀 90 年代實施取消外匯流出和流入管制的資本市場開放政策為例,其雙向資本市場開放政策促進外資涌入的同時,引發了亞洲金融風暴,泰國法定貨幣泰銖大幅貶值、資本市場劇烈波動,最終影響其經濟發展。這一政策被視為資本市場開放政策實施對本國經濟產生消極影響的案例。這些學者的研究成果可總結為:資本市場對外開放使得不同國家的風險形成聯動并傳染,并使得資本市場波動更加劇烈。stiglitz 認為過于倉促的資本市場開放政策加劇了其波動,并提出資本市場開放應有序并處于有效監管之下。
............................
2.2 關于滬深港通的相關文獻
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資本市場開放政策伴隨著我國資本市場規模擴大、體系完善而穩步推進,且建立了完善的監管體系。關于我國的資本市場開放的相關研究更多專注于資本市場開放宏觀政策及相關具體政策帶來的后果檢驗兩個方面。b 股、h 股、qfii 等制度的實施和效果檢驗是 2014 年之前我國資本市場開放相關研究的主要方向。但 b 股、h 股和 qfii 等政策存在開放程度較低、引入外資規模較小和對我國的資本市場影響有限等相關問題。為推動我國資本市場的進一步開放,我國先后于 2014 年 11 月 17 日和 2016 年 12 月 5 日實施滬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和深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滬港通和深港通交易制度在隨后的學術研究中被廣泛應用于資本市場開放及其效果相關研究中。
學者多將滬港通或深港通政策作為資本市場開放的準自然實驗進行實證研究,并使用三種方式進行傾向得分匹配(psm):一是以滬港通標的企業為處理組,以 a 股市場非滬港通標的企業為對照組進行傾向得分匹配;二是以深港通標的企業為處理組,以剔除滬港通標的企業后的 a 股市場非深港通標的企業為對照組進行傾向得分匹配;三是以滬港通企業為實驗組,以深港通標的企業為對照組進行傾向得分匹配。在傾向匹配完成后實施雙重差分(did)探究資本市場開放對相關經濟后果的影響。除上述三種獨立檢驗滬港通制度和深港通制度的研究方法外,也有部分學者將滬港通和深港通制度的先后實行視為同一交易制度在不同時點實施的資本市場開放外在沖擊,將滬港通和深港通的實施統稱為滬深港通或陸港通,并通過傾向匹配得分法與雙重差分相結合的方法(psm-did)檢驗資本市場開放對股票定價、企業投資效率等的影響,即多期 did 方法。具體而言,部分學者以陸港通標的企業為處理組,并以 a 股市場非陸深港通企業為對照組進行傾向得分匹配,之后實施雙重差分以探究資本市場開放對相關經濟后果的影響。
表 4.1 匹配前后處理組與對照組匹配變量的均值差異檢驗.............................
第三章 理論基礎與研究假設
3.1 理論基礎
3.1.1 委托代理理論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
盈余預測是指企業在正式收益公告前自愿披露的暫定收益數額。美國資本市場管理層盈余預測包括盈利預警、盈利預告和盈利公告。通常當企業存在負面消息時會在發布盈利公告前通過盈利預警和盈利預告向市場傳達信息。而企業的盈利預測往往是在盈利公告發布后不久向市場傳達利好或利空信息。我國證監會于 1998 年開始對上市公司發布管理層盈余預測信息進行規范,其中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都要求當企業預計其當年財務狀況可能出現虧損、扭虧為盈、凈利潤較前一年度增長或下降 50%以上(基數過小的除外)等三類情況時應強制進行業績預告。除此之外,深圳證券交易所還要求當企業出現期末凈資產為負、年度營業收入低于 1 千萬元等情況時也應進行業績預告。因為這一規定,部分學者將我國的管理層盈余預測制度視為強制性披露的研究范圍進行研究。也有部分學者認為,相比于國外資本市場將盈余預告(earnings forecast)作為自愿信息披露的作法,我國的管理層盈余預測同時具備強制性和自愿性信息披露的雙重特征,并以此為基礎進行研究。將管理層盈余預測視為強制披露和自愿披露共同規范的學者認為盡管我國資本市場監管機構針對企業的業績預告有所規范,使我國企業的管理層盈余預測信息發布具有一定的強制性,但仍有很多未被強制性要求進行信息披露的企業會自愿進行盈余預測信息披露,且企業發布管理層盈余預測的方式和策略選擇存在較大空間,例如,企業發布管理層盈余預測的時間選擇和精確程度等。由于這種“半強制性”信息披露特點給予上市公司披露選擇的靈活性,在我國資本市場普遍存在著企業在披露管理層盈余預測時選擇不精確、不及時或帶有精確性的預告方式進行披露;不論是內容還是質量都遠不能滿足監管部門及投資者等利益相關者的要求,這種現狀亟需改善。
.........................
1.2 研究意義
1.2.1 理論意義
(1)拓展了深港通制度實施效果的研究
資本市場開放及其效果是近年來備受關注的問題,資本市場開放對我國資本市場的效果如何是各方始終關注的焦點,眾多學者圍繞資本市場開放的影響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在理論上,由于學術界從不同的研究角度對資本市場開放的效果進行探究,其中陸港通制度的實施被較多關注,但更多學者關注這些資本市場開放措施對現金股利水平、企業投資效率、股利分配、股價異質性波動、企業創新產出等因素的具體影響,較少有學者關注企業信息披露。部分學者研究了滬深港通制度的實施對財務信息定價、投資效率和股價信息含量等因素的影響,本文著眼于資本市場開放對我國企業管理層盈余預測的影響,從管理層盈余預測的及時性和精確性兩方面探究資本市場開放對管理層盈余預測的具體影響,并在此基礎上探討了企業國際化程度和產權性質對該關系的影響,拓展了資本市場開放效果的相關研究和管理層盈余預測相關實證研究。
(2)探究影響深港通實施效果的因素
本文在探究了深港通制度實施對管理層盈余預測影響后,從信息透明度、兩權分離度和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等角度探究了深港通制度實施對管理層盈余預測及時性和精確性產生影響的具體方式,深化了管理層盈余預測的相關研究。
1.2.2 實踐意義
(1)宏觀角度的實踐意義
在宏觀角度,研究滬港通和深港通等資本市場開放措施對管理層盈余預測的影響,對認識資本市場開放相關制度與我國企業信息披露質量間的關系作用巨大,也會對我國未來的資本市場開放相關政策調整產生重大的影響,更有助于學者和投資者等更全面的認識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經濟后果,還能對規范我國資本市場發展以及其他具有后發優勢國家的資本市場開放政策提供相關借鑒。
(2)微觀角度的實踐意義
在微觀角度,投資者和其他利益相關者更加關注資本市場開放對企業的管理層盈余預測的具體影響,從而影響其投資與決策效率與效果。而從信息透明度、兩權分離度和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等方面探究資本市場開放對管理層盈余預測的影響因素,使投資者和其他利益相關者對深港通影響管理層盈余預測的相關因素有更為深入的認識,并重視這些因素的作用。
........................
第二章 文獻綜述
2.1 資本市場開放的相關研究
20 世紀 70 年代的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先后開放本國資本市場,關于資本市場開放的研究伴隨著這一過程而而產生與發展。政策制定者最為關注資本市場開放是否能夠促進該國市場完善和成熟并推動經濟發展,但學術界對資本市場開放產生的效果研究尚未取得一致結論。
一部分學者研究認為,資本市場開放能夠對其經濟發展產生積極影響。新古典增長理論認為資本市場開放會優化世界范圍內的資源配置,來自成熟資本市場的資本投向相對較不成熟的資本市場,能夠帶動相對較不成熟資本市場被投資企業的資本成本下降,帶動其投資增長和經濟發展。以英國于 1979 年解除外匯管制為例,該政策既允許英國本土資本市場的資金投資到其他國家的資本市場,又允許來自其他國家的投資者進入英國資本市場進行投資,極大促進了英國資本的對外投資。這一政策被認為是資本市場開放政策實施對本國經濟發展產生積極影響的案例。這些學者的研究結論認為資本市場開放能夠通過引進境外投資者及境外資本,產生降低企業的資本成本、促進本地市場規模擴大等作用。klein 和olivei 研究認為資本賬戶開放能夠促進該國經濟顯著增長。姚錚和湯彥峰研究認為引入境外戰略投資者能夠改善被投資企業經營狀況、資產質量并提升公司價值。張宗益和宋增基研究認為,境外戰略投資者能有效完善中國上市銀行的公司治理機制。
然而,也有一些學者認為資本市場開放會對該國經濟發展產生消極影響。資本市場開放政策實施后,在外資大量涌入帶來資本市場繁榮的同時,也會存在由于該國資本市場自身體量較小、整體承擔風險能力較弱、開放政策過快及其他因素導致的資本市場劇烈波動,并導致地區或全球性的經融危機。以泰國在 20 世紀 90 年代實施取消外匯流出和流入管制的資本市場開放政策為例,其雙向資本市場開放政策促進外資涌入的同時,引發了亞洲金融風暴,泰國法定貨幣泰銖大幅貶值、資本市場劇烈波動,最終影響其經濟發展。這一政策被視為資本市場開放政策實施對本國經濟產生消極影響的案例。這些學者的研究成果可總結為:資本市場對外開放使得不同國家的風險形成聯動并傳染,并使得資本市場波動更加劇烈。stiglitz 認為過于倉促的資本市場開放政策加劇了其波動,并提出資本市場開放應有序并處于有效監管之下。
............................
2.2 關于滬深港通的相關文獻
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資本市場開放政策伴隨著我國資本市場規模擴大、體系完善而穩步推進,且建立了完善的監管體系。關于我國的資本市場開放的相關研究更多專注于資本市場開放宏觀政策及相關具體政策帶來的后果檢驗兩個方面。b 股、h 股、qfii 等制度的實施和效果檢驗是 2014 年之前我國資本市場開放相關研究的主要方向。但 b 股、h 股和 qfii 等政策存在開放程度較低、引入外資規模較小和對我國的資本市場影響有限等相關問題。為推動我國資本市場的進一步開放,我國先后于 2014 年 11 月 17 日和 2016 年 12 月 5 日實施滬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和深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滬港通和深港通交易制度在隨后的學術研究中被廣泛應用于資本市場開放及其效果相關研究中。
學者多將滬港通或深港通政策作為資本市場開放的準自然實驗進行實證研究,并使用三種方式進行傾向得分匹配(psm):一是以滬港通標的企業為處理組,以 a 股市場非滬港通標的企業為對照組進行傾向得分匹配;二是以深港通標的企業為處理組,以剔除滬港通標的企業后的 a 股市場非深港通標的企業為對照組進行傾向得分匹配;三是以滬港通企業為實驗組,以深港通標的企業為對照組進行傾向得分匹配。在傾向匹配完成后實施雙重差分(did)探究資本市場開放對相關經濟后果的影響。除上述三種獨立檢驗滬港通制度和深港通制度的研究方法外,也有部分學者將滬港通和深港通制度的先后實行視為同一交易制度在不同時點實施的資本市場開放外在沖擊,將滬港通和深港通的實施統稱為滬深港通或陸港通,并通過傾向匹配得分法與雙重差分相結合的方法(psm-did)檢驗資本市場開放對股票定價、企業投資效率等的影響,即多期 did 方法。具體而言,部分學者以陸港通標的企業為處理組,并以 a 股市場非陸深港通企業為對照組進行傾向得分匹配,之后實施雙重差分以探究資本市場開放對相關經濟后果的影響。

表 4.1 匹配前后處理組與對照組匹配變量的均值差異檢驗
第三章 理論基礎與研究假設
3.1 理論基礎
3.1.1 委托代理理論
.................................................
3.1.2 信息不對稱理論
3.1.2 信息不對稱理論
............................................
第四章 研究設計
4.1 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
第四章 研究設計
4.1 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
...........................
4.2 變量測量
4.2 變量測量
...................................................
第五章 實證結果與分析
5.1 描述性統計分析
本文首先本文對資本市場開放影響管理層盈余預測即模型(1)和(2)中的主要變量進行描述性統計,如表 5.1 所示,本部分被解釋變量管理層盈余預測及時性的均值、最小值、最大值分別為 4.2934、0.6931 和 5.5134,標準差為 0.4078,說明不同公司的管理層盈余預測期間的差異較大。被解釋變量管理層盈余預測精確性的均值、最小值、最大值分別為 0.2253、0 和 16.9899,標準差為 0.3672,說明不同公司的管理層盈余預測態度的差異較大。szhk 的均值為 0.4171,說明采用核匹配法所形成的樣本中大約有 41.71%的公司屬于處理組。
表 5.1 模型(1)和模型(2)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第六章 研究結論
6.1 主要研究結論
為探究資本市場開放政策對管理層盈余預測的影響,本文將深港通制度在2016 年 12 月 5 日開通作為準自然實驗,應用傾向匹配得分法與雙重差分模型(psm-did),統計 2013 至 2019 年我國 a 股市場上市公司的數據,將深港通標的公司作為處理組,通過傾向匹配得分法匹配形成非深港通標的企業作為對照組,應用雙重差分模型,探究深港通制度的實施對管理層盈余預測及時性及管理層盈余預測精確性的影響。在此基礎上,本文還從信息透明度、兩權分離度和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三個方面對深港通制度影響管理層盈余預測及時性及管理層盈余預測精確性的相關因素進行探索。通過構建模型并進行回歸檢驗,本研究所得出的結論如下:
(1)深港通制度的實施顯著提高了管理層盈余預測的及時性、降低了管理層盈余預測精確性,即深港通制度的實施使得企業發布管理層盈余預測日與當期盈余實際宣告日之間的時間間隔延長,企業發布管理層盈余預測更及時;而深港通制度的實施能夠顯著提升管理層盈余預測上下限值之差與上下限均值絕對值之比,即深港通實施導致管理層盈余預測精確性顯著下降。這表明,深港通制度的實施使我國企業傾向于更加及時發布較為模糊的管理層盈余預測信息,即深港通制度的實施使投資者更早了解到企業的盈余狀況的范圍,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投資者與管理層信息不對稱情況并促進了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和完善,但來自香港資本市場的投資者的影響力仍然有限,其對我國資本市場信息披露精確性所發揮的作用仍有待提高。
(2)本文分別通過企業是否具有境外收入和是否為國有企業兩個角度分別探究了企業國際化程度和產權性質兩個因素對深港通實施與管理層盈余預測及時性和精確性關系的影響。首先,本文研究發現深港通制度的實施對國際化程度不同企業的信息披露存在不同影響。與國際化企業相比,深港通制度實施對管理層盈余預測的影響在非國際化企業中更顯著。具體而言,與國際化企業相比,深港通制度的實施顯著提高了非國際化企業的管理層盈余預測的及時性;而與國際化企業相比,深港通制度的實施顯著提升了非國際化企業管理層盈余預測上下限值之差與上下限均值絕對值之比,即深港通制度實施能夠顯著降低非國際化企業管理層盈余預測精確性。本文研究還發現不同產權性質企業管理層盈余預測受深港通制度實施的影響不同。與國有企業相比,深港通制度的實施顯著提升了非國有企業管理層盈余預測及時性;與國有企業相比,深港通制度的實施顯著提高了非國有企業管理層盈余預測上下限值之差與上下限平均值的絕對值之比,即深港通制度實施使得非國有企業管理層盈余預測精確性顯著下降。
參考文獻(略)
第五章 實證結果與分析
5.1 描述性統計分析
本文首先本文對資本市場開放影響管理層盈余預測即模型(1)和(2)中的主要變量進行描述性統計,如表 5.1 所示,本部分被解釋變量管理層盈余預測及時性的均值、最小值、最大值分別為 4.2934、0.6931 和 5.5134,標準差為 0.4078,說明不同公司的管理層盈余預測期間的差異較大。被解釋變量管理層盈余預測精確性的均值、最小值、最大值分別為 0.2253、0 和 16.9899,標準差為 0.3672,說明不同公司的管理層盈余預測態度的差異較大。szhk 的均值為 0.4171,說明采用核匹配法所形成的樣本中大約有 41.71%的公司屬于處理組。

表 5.1 模型(1)和模型(2)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5.2 相關性分析
.............................第六章 研究結論
6.1 主要研究結論
為探究資本市場開放政策對管理層盈余預測的影響,本文將深港通制度在2016 年 12 月 5 日開通作為準自然實驗,應用傾向匹配得分法與雙重差分模型(psm-did),統計 2013 至 2019 年我國 a 股市場上市公司的數據,將深港通標的公司作為處理組,通過傾向匹配得分法匹配形成非深港通標的企業作為對照組,應用雙重差分模型,探究深港通制度的實施對管理層盈余預測及時性及管理層盈余預測精確性的影響。在此基礎上,本文還從信息透明度、兩權分離度和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三個方面對深港通制度影響管理層盈余預測及時性及管理層盈余預測精確性的相關因素進行探索。通過構建模型并進行回歸檢驗,本研究所得出的結論如下:
(1)深港通制度的實施顯著提高了管理層盈余預測的及時性、降低了管理層盈余預測精確性,即深港通制度的實施使得企業發布管理層盈余預測日與當期盈余實際宣告日之間的時間間隔延長,企業發布管理層盈余預測更及時;而深港通制度的實施能夠顯著提升管理層盈余預測上下限值之差與上下限均值絕對值之比,即深港通實施導致管理層盈余預測精確性顯著下降。這表明,深港通制度的實施使我國企業傾向于更加及時發布較為模糊的管理層盈余預測信息,即深港通制度的實施使投資者更早了解到企業的盈余狀況的范圍,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投資者與管理層信息不對稱情況并促進了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和完善,但來自香港資本市場的投資者的影響力仍然有限,其對我國資本市場信息披露精確性所發揮的作用仍有待提高。
(2)本文分別通過企業是否具有境外收入和是否為國有企業兩個角度分別探究了企業國際化程度和產權性質兩個因素對深港通實施與管理層盈余預測及時性和精確性關系的影響。首先,本文研究發現深港通制度的實施對國際化程度不同企業的信息披露存在不同影響。與國際化企業相比,深港通制度實施對管理層盈余預測的影響在非國際化企業中更顯著。具體而言,與國際化企業相比,深港通制度的實施顯著提高了非國際化企業的管理層盈余預測的及時性;而與國際化企業相比,深港通制度的實施顯著提升了非國際化企業管理層盈余預測上下限值之差與上下限均值絕對值之比,即深港通制度實施能夠顯著降低非國際化企業管理層盈余預測精確性。本文研究還發現不同產權性質企業管理層盈余預測受深港通制度實施的影響不同。與國有企業相比,深港通制度的實施顯著提升了非國有企業管理層盈余預測及時性;與國有企業相比,深港通制度的實施顯著提高了非國有企業管理層盈余預測上下限值之差與上下限平均值的絕對值之比,即深港通制度實施使得非國有企業管理層盈余預測精確性顯著下降。
參考文獻(略)
相關文章
財務管理新增
財務管理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