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新能源企業財務風險防控體系構建思考
論文堡
日期:2024-01-08 20:31:01
點擊:1249

本文是一篇財務管理論文,本文將 29 家“st&*st”企業作為財務風險組從籌資、投資與營運三個角度分析新能源企業財務風險,并在此基礎上相應的選擇 29 家正常經營的新能源企業作為財務風險對照組進行比研究,對 18 個財務指標進行非參數檢驗,最終通過判別式修正了 z 值預警模型,即 z=0.956(x1)+ 0.376(x2),其中:x1=總資產增長率;x2=流動資產周轉率。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及意義
我國的石油主要來源于進口,是全球最大的原油進口國,因此大力發展是新能源行業是國家必要的戰略選擇。近年來受到國家補貼政策的支持與相關措施的推動,我國的新能源行業發展勢態良好,尤其是在電池等零件方面的技術研發取得進步,這有利于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但我國新能源行業起步較晚,規模化水平與產業集中度低,所掌握的核心技術與發達國家有較大差距,與此同時國外新能源企業也進入國內市場,市場競爭更為激烈。雖然我國新能源企業擁有一定技術、規模、管理能力,但該行業企業正處于高風險且前景不明的境地,面臨著不確定因素導致的風險和挑戰。
1.1.1 學術意義
我國新能源行業屬于新興發展領域,與其他行業不同,雖然在國家補貼政策的支持下前景良好,但這樣的被動式發展下的行業尚未掌握核心技術,研發成本高,發展尚不成熟,易受外部因素影響,面臨較高財務風險,其客觀存在、貫穿企業經營環節、引發因素復雜與不確定的特點導致企業經營的不穩定性。本文選擇新能源企業為研究對象,在傳統 z 值預警模型基礎上進行修正,并根據修正后的預警模型對新能源企業的財務風險進行預測并予以控制。本文的研究內容一定程度上拓寬了企業財務風險防控理論研究的行業領域,通過研究新能源行業的財務風險防控工作,充實企業財務風險防控理論的研究內容。通過案例研究應用防控體系,探討如何合理利用手段有效控制財務風險,這對其他新能源企業財務風險的防控理論有一定參考意義。
1.1.2 實踐意義
不同行業的財務風險成因不同,這要求企業針對行業特征進行防控工作。財務指標的變化趨勢一定程度上反映企業潛在的財務風險,在此基礎上結合新能源企業的特點建立的財務風險防預警體系,能有效預測此類企業可能面臨的財務風險并提前做好防控工作,讓企業管理者更好的實現企業的長遠發展。
.........................
1.2 文獻綜述
1.2.1 財務風險相關理論
19 世紀以來,經濟危機的多次爆發嚴重沖擊了全球經濟,各國企業受到沖擊后由于對風險的不重視使得企業經營因預防風險失敗瀕臨破產。為了避免風險帶來的損失,管理者與學者們們開始研究風險,并將其運用到各個領域,其中財務風險是經濟領域的現象。經過多年的研究與發展,國外研究學者對財務風險的研究成果頗多,國內的學者在此基礎上結合國情研究、發展適合我國企業財務風險的相關理論。
學者認為狹義來看,財務風險與企業籌資之間的關系密不可分,企業難以償還債務便會引起財務風險:carmichae(2000)認為企業財務風險是因為企業受到財務杠桿應用的限制,導致每股收益發生變化、難以及時償還債務的可能性。從廣義來看,有的學者認為該風險是一種主觀判斷,并非客觀存在:吳世農(1999)、陳斌等認為風險的定義是一種主觀上的,會因為個體心理感受不同而產生具有差異性的主觀價值判斷。
但大多數學者認為企業的財務風險是指企業經營因各種不確定因素,而面臨企業的預期收益并不理想的情況:向德偉(1994)博士認為風險與損失是一體的,意味著未來可能發生的損失。顧鏡清提出企業處于風險狀態時可能會發生變化,產生不同結果,這種變化即為風險。呂珂(2010)從企業營運與發展能力分析認為財務風險貫穿企業經營管理所有環節,從而影響企業的未來發展。類似的還有裴衛民,認為財務風險類型包括籌資、投資、風險以及收益分配風險,不同類型企業受財務風險影響的程度不同。
圖 1-1: 技術路線圖............................
第二章 新能源企業財務風險及其成因
2.1 新能源企業財務風險分析
新能源是在新技術的基礎上開發利用的非傳統、可再生能源,新能源企業包括新能源汽車、光伏、風電等領域,且部分企業是從傳統能源轉型發展為新能源企業。這些新能源企業的財務風險有其突出的特點,本章節意圖以對照組企業2016-2019 年的財務指標均值為基礎,分析該行業財務風險及其成因。
據每日財經網的統計,截至 2020 年,我國上市新能源企業達到 179 家。上市公司出現財務異常時會被標記“特別處理”(special treatment),連續兩、三年經營虧損的企業股票將被標記上“st”與“*st”。新能源行業目前被 st&*st 企業數量達到 29 家,將這些財務狀況出現異常的企業作為財務風險組,選擇這些企業 2016 年至 2019 年的財務數據進行研究,統計結果如表 2-1:
表 2-1 風險組樣本企業統計...............................
2.2 新能源企業財務風險的成因
上一章節的財務情況總體來看,新能源財務風險組企業在五個方面的表現均不佳,償債壓力大可能是由于盈利能力低,營運能力低導致的資金周轉差,無法及時償還債務的風險極高,加上受限的發展能力與不健康的現金流,面臨巨大的財務風險,急需研究解決。
新能源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雖然有政策扶持,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但在這種被動的模式下發展并不成熟,不可避免的會面臨難以預測的財務風險。新能源企業的財務風險是企業內外部各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2.2.1 內部因素
(1)財務結構不合理,應收賬款與負債比率過高,較高的債務壓力是財務風險來源之一。企業通過銷售實現資金回收需要具備銷售商品能力與應收賬款變現能力。新能源行業的營運能力指標表現差,例如較低的應收賬款率,作為新興領域為了培養客戶選擇商業信用,導致企業資金回收不暢現象較多,雖然新能源前景良好,但其投資成本高、回收期長,加劇了企業財務結構的不合理,導致資金流動能力與利用效率變差,降低了企業財務支付能力,潛在的償債危機增加了財務風險。
(2)缺乏核心技術導致企業未來的發展與盈利受限,使得財務風險增加。新能源企業經營過程中,其發展能力與企業是否掌握核心技術密切相關,新能源企業的自主開發或進口購買都要求巨額資金,無法控制核心技術會使得企業無法降低生產成本從而實現盈利與發展。前面的行業分析表明新能源行業的發展能力與盈利能力較差,除了受不合理的財務結構影響,還受到我國新能源技術研發尚不成熟的限制,擁有的專利少且技術產品過分依賴進口。除此之外,因研發能力受限,如果研發投入過多資金入卻沒能吸引消費者購買會直接影響企業發展,可能會出資金短缺,財務狀況惡化的情況,影響企業長期的穩定經營。
....................
第三章 基于 z 值模型的新能源企業財務風險防控體系構建
3.1 傳統 z 值模型預警回驗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及意義
我國的石油主要來源于進口,是全球最大的原油進口國,因此大力發展是新能源行業是國家必要的戰略選擇。近年來受到國家補貼政策的支持與相關措施的推動,我國的新能源行業發展勢態良好,尤其是在電池等零件方面的技術研發取得進步,這有利于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但我國新能源行業起步較晚,規模化水平與產業集中度低,所掌握的核心技術與發達國家有較大差距,與此同時國外新能源企業也進入國內市場,市場競爭更為激烈。雖然我國新能源企業擁有一定技術、規模、管理能力,但該行業企業正處于高風險且前景不明的境地,面臨著不確定因素導致的風險和挑戰。
1.1.1 學術意義
我國新能源行業屬于新興發展領域,與其他行業不同,雖然在國家補貼政策的支持下前景良好,但這樣的被動式發展下的行業尚未掌握核心技術,研發成本高,發展尚不成熟,易受外部因素影響,面臨較高財務風險,其客觀存在、貫穿企業經營環節、引發因素復雜與不確定的特點導致企業經營的不穩定性。本文選擇新能源企業為研究對象,在傳統 z 值預警模型基礎上進行修正,并根據修正后的預警模型對新能源企業的財務風險進行預測并予以控制。本文的研究內容一定程度上拓寬了企業財務風險防控理論研究的行業領域,通過研究新能源行業的財務風險防控工作,充實企業財務風險防控理論的研究內容。通過案例研究應用防控體系,探討如何合理利用手段有效控制財務風險,這對其他新能源企業財務風險的防控理論有一定參考意義。
1.1.2 實踐意義
不同行業的財務風險成因不同,這要求企業針對行業特征進行防控工作。財務指標的變化趨勢一定程度上反映企業潛在的財務風險,在此基礎上結合新能源企業的特點建立的財務風險防預警體系,能有效預測此類企業可能面臨的財務風險并提前做好防控工作,讓企業管理者更好的實現企業的長遠發展。
.........................
1.2 文獻綜述
1.2.1 財務風險相關理論
19 世紀以來,經濟危機的多次爆發嚴重沖擊了全球經濟,各國企業受到沖擊后由于對風險的不重視使得企業經營因預防風險失敗瀕臨破產。為了避免風險帶來的損失,管理者與學者們們開始研究風險,并將其運用到各個領域,其中財務風險是經濟領域的現象。經過多年的研究與發展,國外研究學者對財務風險的研究成果頗多,國內的學者在此基礎上結合國情研究、發展適合我國企業財務風險的相關理論。
學者認為狹義來看,財務風險與企業籌資之間的關系密不可分,企業難以償還債務便會引起財務風險:carmichae(2000)認為企業財務風險是因為企業受到財務杠桿應用的限制,導致每股收益發生變化、難以及時償還債務的可能性。從廣義來看,有的學者認為該風險是一種主觀判斷,并非客觀存在:吳世農(1999)、陳斌等認為風險的定義是一種主觀上的,會因為個體心理感受不同而產生具有差異性的主觀價值判斷。
但大多數學者認為企業的財務風險是指企業經營因各種不確定因素,而面臨企業的預期收益并不理想的情況:向德偉(1994)博士認為風險與損失是一體的,意味著未來可能發生的損失。顧鏡清提出企業處于風險狀態時可能會發生變化,產生不同結果,這種變化即為風險。呂珂(2010)從企業營運與發展能力分析認為財務風險貫穿企業經營管理所有環節,從而影響企業的未來發展。類似的還有裴衛民,認為財務風險類型包括籌資、投資、風險以及收益分配風險,不同類型企業受財務風險影響的程度不同。

圖 1-1: 技術路線圖
第二章 新能源企業財務風險及其成因
2.1 新能源企業財務風險分析
新能源是在新技術的基礎上開發利用的非傳統、可再生能源,新能源企業包括新能源汽車、光伏、風電等領域,且部分企業是從傳統能源轉型發展為新能源企業。這些新能源企業的財務風險有其突出的特點,本章節意圖以對照組企業2016-2019 年的財務指標均值為基礎,分析該行業財務風險及其成因。
據每日財經網的統計,截至 2020 年,我國上市新能源企業達到 179 家。上市公司出現財務異常時會被標記“特別處理”(special treatment),連續兩、三年經營虧損的企業股票將被標記上“st”與“*st”。新能源行業目前被 st&*st 企業數量達到 29 家,將這些財務狀況出現異常的企業作為財務風險組,選擇這些企業 2016 年至 2019 年的財務數據進行研究,統計結果如表 2-1:

表 2-1 風險組樣本企業統計
2.2 新能源企業財務風險的成因
上一章節的財務情況總體來看,新能源財務風險組企業在五個方面的表現均不佳,償債壓力大可能是由于盈利能力低,營運能力低導致的資金周轉差,無法及時償還債務的風險極高,加上受限的發展能力與不健康的現金流,面臨巨大的財務風險,急需研究解決。
新能源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雖然有政策扶持,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但在這種被動的模式下發展并不成熟,不可避免的會面臨難以預測的財務風險。新能源企業的財務風險是企業內外部各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2.2.1 內部因素
(1)財務結構不合理,應收賬款與負債比率過高,較高的債務壓力是財務風險來源之一。企業通過銷售實現資金回收需要具備銷售商品能力與應收賬款變現能力。新能源行業的營運能力指標表現差,例如較低的應收賬款率,作為新興領域為了培養客戶選擇商業信用,導致企業資金回收不暢現象較多,雖然新能源前景良好,但其投資成本高、回收期長,加劇了企業財務結構的不合理,導致資金流動能力與利用效率變差,降低了企業財務支付能力,潛在的償債危機增加了財務風險。
(2)缺乏核心技術導致企業未來的發展與盈利受限,使得財務風險增加。新能源企業經營過程中,其發展能力與企業是否掌握核心技術密切相關,新能源企業的自主開發或進口購買都要求巨額資金,無法控制核心技術會使得企業無法降低生產成本從而實現盈利與發展。前面的行業分析表明新能源行業的發展能力與盈利能力較差,除了受不合理的財務結構影響,還受到我國新能源技術研發尚不成熟的限制,擁有的專利少且技術產品過分依賴進口。除此之外,因研發能力受限,如果研發投入過多資金入卻沒能吸引消費者購買會直接影響企業發展,可能會出資金短缺,財務狀況惡化的情況,影響企業長期的穩定經營。
....................
第三章 基于 z 值模型的新能源企業財務風險防控體系構建
3.1 傳統 z 值模型預警回驗
...................................
3.2 z 值預警模型修正
3.2 z 值預警模型修正
.........................................
第四章 新能源企業財務風險防控體系的應用
4.1 比亞迪公司的基本概況與 z 值計算分析
在新能源所涉及的領域中,比亞迪在新能源汽車領域表現突出,新能源方面的營收占比達到 40%以上,作為新能源行業的代表性企業,其防控工作的研究對其他新能源企業有借鑒意義。該公司在 1995 年成立,2011 年 6 月在深交所掛牌上市,比亞迪在新能源汽車和電池擁有獨特的競爭優勢,在動力電池領域開發的磷酸鐵鋰電池和三元電池,解決了消費者對電動汽車電池安全性和壽命的擔憂,憑借著強大的科研能力和整合優勢建立起以技術為核心的競爭力。
但比亞迪未能及時跟上市場變化,過分關注磷酸鐵鋰電池的同時,競爭對手寧德時代鉆研出三元鋰電池實現彎道超車,以其循環壽命和更強的安全性逐漸搶占了比亞迪在動力電池領域的市場份額。
為了更全面充分的了解比亞迪的財務情況,從在國泰安數據庫中整理計算得到比亞迪企業的 z 值如下表 4-1:
表 4-1 比亞迪企業 2011-2019 年 z 值統計情況
第五章 結論與相關建議
5.1 研究結論
本文通過修正傳統 z 值模型建立了適用于新能源企業的財務風險預警模型,并且結合企業財務分析的基礎上提出針對性的的防控措施建議,構建了一套有效的新能源企業財務風險防控體系。
(1)本文將 29 家“st&*st”企業作為財務風險組從籌資、投資與營運三個角度分析新能源企業財務風險,并在此基礎上相應的選擇 29 家正常經營的新能源企業作為財務風險對照組進行比研究,對 18 個財務指標進行非參數檢驗,最終通過判別式修正了 z 值預警模型,即 z=0.956(x1)+ 0.376(x2),其中:x1=總資產增長率;x2=流動資產周轉率。
(2)按照四等分法劃分出新能源企業發生財務危機的臨界值:-0.3313 < z<-0.0490 時處于高風險,-0.0490 < z < 0.2332 處于適度風險區域,0.2332 < z < 0.5154時處于相對安全的狀況,0.5154 < z < 0.7917 表明企業很安全,面臨財務風險的可能性極低。運用初始樣本回驗對預警模型進行檢驗,其判定準確率為 86.82%,該修正后的 z 值模型對于新能源企業財務狀況有較好的預警性。
(3)將構建的新能源企業防控體系應用到比亞迪,通過 z 值模型和指標數據分析得出比亞迪確實存在財務風險,并且正逐年惡化,需要從籌資、投資與營運三方面采取針對性的控制措施降低風險。
第四章 新能源企業財務風險防控體系的應用
4.1 比亞迪公司的基本概況與 z 值計算分析
在新能源所涉及的領域中,比亞迪在新能源汽車領域表現突出,新能源方面的營收占比達到 40%以上,作為新能源行業的代表性企業,其防控工作的研究對其他新能源企業有借鑒意義。該公司在 1995 年成立,2011 年 6 月在深交所掛牌上市,比亞迪在新能源汽車和電池擁有獨特的競爭優勢,在動力電池領域開發的磷酸鐵鋰電池和三元電池,解決了消費者對電動汽車電池安全性和壽命的擔憂,憑借著強大的科研能力和整合優勢建立起以技術為核心的競爭力。
但比亞迪未能及時跟上市場變化,過分關注磷酸鐵鋰電池的同時,競爭對手寧德時代鉆研出三元鋰電池實現彎道超車,以其循環壽命和更強的安全性逐漸搶占了比亞迪在動力電池領域的市場份額。
為了更全面充分的了解比亞迪的財務情況,從在國泰安數據庫中整理計算得到比亞迪企業的 z 值如下表 4-1:

表 4-1 比亞迪企業 2011-2019 年 z 值統計情況
4.2 比亞迪財務風險分解
................................第五章 結論與相關建議
5.1 研究結論
本文通過修正傳統 z 值模型建立了適用于新能源企業的財務風險預警模型,并且結合企業財務分析的基礎上提出針對性的的防控措施建議,構建了一套有效的新能源企業財務風險防控體系。
(1)本文將 29 家“st&*st”企業作為財務風險組從籌資、投資與營運三個角度分析新能源企業財務風險,并在此基礎上相應的選擇 29 家正常經營的新能源企業作為財務風險對照組進行比研究,對 18 個財務指標進行非參數檢驗,最終通過判別式修正了 z 值預警模型,即 z=0.956(x1)+ 0.376(x2),其中:x1=總資產增長率;x2=流動資產周轉率。
(2)按照四等分法劃分出新能源企業發生財務危機的臨界值:-0.3313 < z<-0.0490 時處于高風險,-0.0490 < z < 0.2332 處于適度風險區域,0.2332 < z < 0.5154時處于相對安全的狀況,0.5154 < z < 0.7917 表明企業很安全,面臨財務風險的可能性極低。運用初始樣本回驗對預警模型進行檢驗,其判定準確率為 86.82%,該修正后的 z 值模型對于新能源企業財務狀況有較好的預警性。
(3)將構建的新能源企業防控體系應用到比亞迪,通過 z 值模型和指標數據分析得出比亞迪確實存在財務風險,并且正逐年惡化,需要從籌資、投資與營運三方面采取針對性的控制措施降低風險。
5.2 政策建議
.............................
參考文獻(略)
相關文章
財務管理新增
財務管理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