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元創新、風險承擔與企業績效

本文是一篇財務管理論文,本文在對雙元創新、企業風險承擔水平、企業績效之間的研究成果進行歸納梳理后,運用創新理論、資源基礎理論以及路徑依賴理論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設,并在此基礎上選取2011-2021年中國滬深a股上市公司的7166個完整觀測值作為研究樣本,采用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對本文所提出的假設進行實證檢驗。
1緒論
1.1研究背景
近年來,我國經濟正在加速轉型升級,處在由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政府已經把提高創新能力作為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環節,創新對于企業發展的重要程度也在不斷增強。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科學家座談會上著重強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十四五”規劃同樣將創新作為首要任務,明確要求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中的核心地位。未來,誰能夠取得科技創新優勢,誰就掌握了發展的主動權。
創新不僅是企業成長的核心驅動力,同時也在國家經濟發展中發揮重要導向作用。我國政府積極宣傳,鼓勵企業積極開展創新活動,并輔以政府補助以及稅收優惠政策予以支持。根據國家統計局、科學技術部和財政部聯合發布的《2021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顯示:2021年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總量為27956.3億元,較上年增加3563.2億元,同比增長14.6%,研發經費總量位居世界第二;r&d經費投入強度(即r&d經費與gdp的比值)為2.44%,相比2020年提高0.03個百分點,在世界主要國家中排名第十三位,和美國(3.45%)、韓國(4.81%)、日本(3.27%)等國家仍有較大差距。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相關政策的發布推行、落地實施,我國企業研發創新的積極性不斷增強。但從整體上看,我國企業存在創新效率低下、深層次創新成果少等問題,這些問題導致了我國部分企業的創新質量不高,不僅造成了資源的浪費,而且會陷入“模仿——落后——再模仿——再落后”的創新怪圈(li等,2010)[1]。因此,僅僅增加創新投入無法真正實現創新質量的提高,實現企業績效的提升,還需尋求其他解決途徑。
.........................
1.2研究目的及意義
1.2.1研究目的
企業要在不斷變化的內外部環境中保持競爭優勢,選擇與公司戰略相匹配的創新方式至關重要。但是,探索式創新和利用式創新因特性不同,對企業績效產生的影響具有不確定性。同時,企業在進行不同形式的創新活動時會面臨不同程度的風險,企業在選擇創新方式時,有必要將風險承擔水平納入考慮范圍,風險承擔水平的高低將會影響企業創新活動的開展。因此,本文意在分析兩種不同特性的創新方式與企業績效的相關關系,以及風險承擔水平的高低對該相關關系產生的影響,從而為我國企業更好地開展創新活動,進而實現企業績效的提升提供參考。
1.2.2研究意義
(1)理論意義
創新是企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因素,鑒于此,越來越多的學者將研究視角轉移到創新對企業績效產生的影響。而過往研究大多數將創新作為同質行為進行研究,僅研究創新投入或產出與企業績效的關系,對于創新方式的異質性并未引起足夠重視,本文分別對兩種創新方式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為創新與企業績效的研究提供了新視角。其次,現有文獻對風險承擔水平在企業經營中發揮作用的研究結論尚未達成一致,本文通過實證研究風險承擔水平與企業績效的關系,以及風險承擔在雙元創新與企業績效間發揮的調節作用,豐富了風險承擔的研究領域,擴展了雙元創新的研究邊界。
(2)現實意義
兩種不同性質的創新對企業績效的影響存在一定差異,二者構成對資源的搶奪,本文對雙元創新及其平衡與企業績效間的關系進行研究,幫助企業將有限的資源進行合理分配,選擇適合本企業的創新方式。另外,當前外部環境復雜多變,不確定性和風險充斥于企業經營過程中,進而對企業發展產生各種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因此,在雙元創新與企業績效的研究框架之內,引入風險承擔這一變量,能夠引起企業對于風險的重視,從而在日常經營和開展創新活動的過程中,保持一定的風險承擔水平和風險應對能力,對于企業健康、穩定的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
2文獻綜述
2.1雙元創新與企業績效
2.1.1雙元創新對企業績效的直接影響
自從benner和tushman(2003)明確提出探索式創新與利用式創新的概念后,學者們開始關注雙元創新對企業績效產生的影響,但由于研究視角的不同,對于雙元創新與企業績效間關系的作用機制如何,學界尚未達成一致意見。
創新是企業的關鍵驅動因素,由于探索式創新和利用式創新最終要達成的目標不同,因此,若想真正厘清兩種創新方式對組織績效產生的影響,必須將兩者獨立出來進行分析(kollmann和stockmann,2014)。探索式創新能夠給企業帶來新的發展前景,而利用式創新可以帶來穩定的回報,李劍力(2009)采用問卷調查法,基于251家企業的樣本數據研究得出,兩種創新方式均與企業績效正相關,但對于具體維度績效的影響不同,探索式創新更有利于盈利性績效的提升,利用式創新更有利于成長性績效的提升。胡超穎和金中坤(2017)、李瑞雪等(2019)同樣對雙元創新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存在的差異進行分析,研究證明利用式創新更傾向于提升企業短期財務績效,而探索式創新則能夠提升企業長期競爭優勢。陶秋燕和孟猛猛(2018)圍繞我國中小型企業展開研究,結果表明探索式創新與利用式創新均能夠促進組織績效的提升,但由于資源限制,中小型企業開展利用式創新的意愿更強,對組織績效的影響強于探索式創新。林筠等(2016)圍繞知識型企業的研究也證明了這點。此外,完善探索式創新的成果可以作為利用式創新的途徑,在此過程中產生的新想法能夠繼續進行探索式創新,兩種創新方式不斷循環,相互促進,最終實現企業績效的進一步提升(李柏洲等,2019)。吳亮等(2016)以資源拼湊作為中介,認為探索式創新和利用式創新均不會直接影響企業績效,而是通過資源拼湊這一中介實現的,探索式創新和利用式創新活動促進了企業的資源拼湊,進而實現了績效的提升。
.............................
2.2風險承擔與企業績效
2.2.1風險承擔與企業績效的線性關系
收益是風險的補償,經典的capm資本資產定價模型指出風險與未來收益的平衡性是風險的基本特征,企業只有勇于承擔風險,才能通過風險溢價獲取超額收益(劉志遠和官小燕,2021)。陳文強(2018)認為風險承擔是企業實施股權激勵進而實現業績提升的有效路徑,股權激勵具有風險承擔作用,進而驅動企業績效動態增長。李井林和衛芳(2021)從股權結構調整的角度出發,認為企業風險承擔水平的提高能夠促進股權結構向最優水平調整,從而緩解兩類代理問題,提升企業績效。及時的風險承擔能夠提高企業的戰略決策速度,避免錯失投資機會、延誤創新時機(張敏等,2015);若企業風險承擔意識薄弱,無法及時適應市場環境的變化,面對轉瞬即逝的發展機遇,企業難以做到及時識別和快速利用,無法實現績效的提高(陳逢文和馮媛,2019)。企業風險承擔水平越高,則表示企業研發投入越高、成長性越好,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能夠得到快速提升,從而實現資本積累,提高企業價值(余明桂等,2013);而企業風險承擔水平較低則意味著企業創新活動開展不足、可持續發展受限,企業績效也相對較差(faccio等,2016)。部分學者從高管角度出發,研究風險承擔與企業績效間的關系。何瑛等(2019)從高管特征的角度出發,對“高管復合型職業經歷——風險承擔——企業價值”這一路徑進行研究,發現風險承擔在其中起到中介作用。hagendorff和vallascas(2011)認為可以通過增加高管薪酬與企業風險承擔之間的相關程度,促使管理者主動承擔風險,獲取風險溢價。王觀宏(2020)以2011-2019年環保類上市公司為樣本進行實證研究,研究表明較高的風險承擔水平能夠為環保類企業帶來更多的綠色信貸資金,提高管理者開展創新項目的信心,進而帶來績效的提升。
...........................
3相關概念界定與理論基礎
3.1相關概念界定
3.1.1雙元創新
........................................
3.1.2企業風險承擔
..............................
4研究假設與模型設計
4.1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4.1.1雙元創新與企業績效的相關關系
........................
4.1.2雙元創新的平衡與企業績效的相關關系
...........................
5實證檢驗與結果分析
5.1描述性統計分析
本文對篩選后樣本,共7166個觀測值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具體結果見表5-1。
(1)被解釋變量
從表5-1可以看出,企業績效(roa)的平均值為0.037,最小值為-0.877,最大值為0.597,最大值與最小值之間存在較大差距,說明各企業間績效水平差距明顯,所選取的樣本數據隨機分布,取值范圍較大,可信度較高。
(2)解釋變量
ei和ui的平均值分別是0.006與0.002,表明我國企業針對兩種創新活動的平均投入存在較大差距,企業更多地投入于探索式創新活動,一方面這可能與我國現行鼓勵創新的政策有關,提倡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企業愿意嘗試風險性高、不確定性大的創新活動;另一方面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投資于探索式創新可能更有利于企業績效的長期提升。同時,兩種創新活動的均值都不高,這表明大多數公司對創新的關注程度并不高,沒有積極開展創新活動,創新投資相對不足。ei和ui最大值分別是0.272與0.131,最小值均為0.000,極值差距較大,說明仍有部分企業不重視研發創新,創新投入不足。
企業風險承擔水平(risk)的均值為0.042,說明風險承擔水平不高這一現象普遍存在于我國上市公司中,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別為0.459和0.005,說明各個企業之間的風險承擔水平也存在較大的差異,這種差異進而制約了企業的經營發展。
5.2相關性分析
..........................................
5.3多元回歸分析
................................
6研究結論與建議
6.1研究結論
本文立足于創新推動發展的現實背景,將研究視角定位于雙元創新,并探討企業風險承擔水平在“創新活動——企業績效”這一路徑中發揮的調節作用。在對雙元創新、企業風險承擔水平、企業績效之間的研究成果進行歸納梳理后,運用創新理論、資源基礎理論以及路徑依賴理論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設,并在此基礎上選取2011-2021年中國滬深a股上市公司的7166個完整觀測值作為研究樣本,采用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對本文所提出的假設進行實證檢驗,主要得出以下研究結論:
(1)作為兩種特點相異的創新投資活動,探索式創新和利用式創新對于企業績效的影響存在較大差異。其中,探索式創新與企業績效間呈現出正u型關系,而利用式創新與企業績效間呈現倒u型關系。探索式創新要求企業通過獲取新知識、技術或資源從而實現產品或服務的大范圍變革,以迎合潛在或全新的市場需求,探索式創新所需的周期較長,在早期階段,企業會投入大量資源,造成企業短期盈利下降甚至虧損,而隨著探索式創新的進一步推進,企業將形成獨特的競爭優勢,成為行業內的領跑者,實現企業長期績效的提高;而利用式創新依托于企業現有的知識技術和資源基礎,以優化產品和服務作為目標,初期由于規模經濟、范圍經濟和學習效應的出現,企業的運行效率得到提高,核心能力得到增強,企業績效的表現較好,但是利用式創新的本質是模仿,往往不會有突破性改變,如果企業一味將資源投入于利用式創新,將會產生“路徑依賴”從而陷入“能力陷阱”,阻礙企業繼續學習和更新現有能力,給企業績效帶來負面影響。因此,探索式創新和利用式創新均是企業謀求發展的重要途徑,但在進行投入時應關注兩種創新活動的進行程度,加大探索式創新層面的長期投入,推動探索式創新的成功開展,形成長期競爭優勢,同時嚴格控制企業對于利用式創新的投入程度,維持現有優勢,防止企業患上“組織近視癥”。
參考文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