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板企業技術創新對財務績效的影響思考

本文是一篇財務管理論文,本文通過對研究文獻及基礎理論的整理分析,提出了相關研究假設。在進行實證分析時,以2017-2020年創業板企業為研究對象,為避免單一指標存在信息遺漏的情況,從技術創新投入和產出兩個維度出發,構建了技術創新綜合評價指標。
1引言
1.1研究背景與意義
1.1.1研究背景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走科技強國之路,大力發展知識經濟和創新經濟,提高創新效率、實現和諧發展已然成為了重要論題。黨的十八大和十九大明確將創新作為發展戰略的首要驅動力,“十三五”規劃和“十四五”規劃也強調要以創新為驅動力量,堅定創新在現代化建設中的核心位置,要以科技自強自立為戰略依托,建立健全國家自主創新體系,向高質量時代邁進。創新能力的提高,不僅有利于企業維持、提升核心競爭力,也有利于國家提升整體實力、實現持續穩定的發展,對于企業和國家發展而言都具有重要意義。根據數據統計顯示,2021年國家科技創新能力綜合排名躍居至全球第12名,從研發數據來看,我國全社會研發投入額為2.79萬億元,同比增加了14.2%,研發投入強度為2.44%,其中企業研發投入部分占比為76%,可見企業在推動創新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已然成為了我國技術創新的主體力量。
在萬眾創新的時代,追求創新是為了謀劃更美好的將來,作為技術創新主體的企業必須深刻認識到如今企業間的競爭形式將不再局限于單純的成本和價格層面,而以前以規模經濟取得的競爭優勢也終將被技術創新所替代。新技術與新產品的開發,不僅關系到企業資源的分配和資源價值的轉化,也關系到企業是否能夠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得競爭優勢,對于強化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支撐力、領導力和核心主體地位等方面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所以,開展企業技術創新的研究是具有必要性的。
..........................
1.2文獻綜述
1.2.1技術創新與財務績效的研究綜述
國內外學者圍繞技術創新與財務績效間的關系展開了豐富的研究,其中對財務績效的衡量多集中于會計指標、市場指標等方面,而對技術創新的衡量則主要集中于研發費用投入、研發人員投入、創新專利產出、技術創新能力以及創新決策活動等方面,現有兩者關系研究的結論主要有正相關、負相關和不存在顯著關系三種。
多數學者研究認為兩者存在正相關關系,認為技術創新可以通過控制成本、生產新產品、形成優勢資源等不同路徑為企業創造出更多的發展機會,從而促進企業成長和高質量發展,最終提升企業績效和價值。aboody等(1998)通過實證分析發現軟件公司在軟件開發方面進行費用投入,會顯著增加公司的股票收益。alberthu(2005)通過實證研究發現,研發投入會對企業績效產生遞減的促進效應。周煊等(2012)以專利數衡量企業技術創新水平,經研究發現我國制藥行業的專利數量對銷售收入和總資產收益率均存在正向作用,且從專利類型來看,發明專利申請數的促進作用更為顯著。在路徑影響方面,cohen(2010)認為技術創新通過使企業保持持續有效的技術性能發展趨勢,對企業績效產生促進作用。maggio(2012)的研究認為,當企業擁有高層次的創新投資水平時,能夠在更大程度上獲得發展機會,實現對企業經營績效的進一步提升。shen(2019)和jamel(2020)通過實證研究發現,企業研發投入的增加能夠幫助其形成優勢資源,使得企業保持競爭優勢,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胡志強等(2015)以608家a股上市公司2005-2011年的研究數據為樣本,發現技術創新企業的存活質量更高。王同律(2004)提出技術創新會影響企業未來的現金流狀況,使現金流在一定期間內呈現出持續的成長趨勢,而且創新成果的產出所帶來的經濟收益增量也會使企業價值得到提升。于成永等(2009)在結構方程分析的基礎上,通過對蘇、浙、滬等地制造業企業的研發調查數據進行分析,得出了企業技術創新會通過產品創新路徑來實現新產品績效提升,繼而提升企業績效的結論。何宜慶等(2017)通過對1268家a股上市的制造業企業2011-2015年的樣本進行研究,發現研發投入總額和強度可以通過降低成本或生產差別化產品以實現企業盈利能力的提升。
.............................
2概念界定與理論基礎
2.1相關概念的界定
2.1.1技術創新
schumpeter(1912)首次闡述了創新的定義,認為其是由不同生產要素和條件形成的新組合,之后創新相關概念不斷地衍生和擴展。mansfield等(1971)認為創新是在公司各領域中對新發明的首次應用,并肯定了技術創新的核心地位。freeman(1982)認為技術創新并不單純泛指技術,而是包括新產品、新工藝在技術、設計、制造、管理和商業活動等多方面的內容。許慶瑞(2020)認為技術創新涵蓋了從創新創意、構思設計、試驗到產品和工藝市場化的過程。1999年,我國頒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決定》,基于過程觀定義了技術創新。從具體闡述來看,技術創新具有完整的階段周期,在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以滿足市場需求進行的創新構思作為起點,通過對新知識、新技術或新的工藝流程的研究開發來實現更高性能或新產品和服務的創新產出,以通過市場營銷等工作獲得創新成果經濟價值為結束階段。另外,從技術創新的特點來看,一方面,高度不確定性和復雜性的特點,會加大企業創新和其他決策行為的不穩定性,增加企業創新失敗而無法收回投入資本和資源、競爭優勢被削弱等情況出現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超前性和優勢性特點,又能夠幫助企業通過獲得的異質性資源在競爭中保持持續的競爭力。從衡量指標分類來看,一般有技術創新投入、過程和產出三大類指標。
總的來說,企業在創新構思、研究開發、創新產出再到最后的市場商業化階段都可歸于技術創新的研究范圍之內。本文參考現有研究,定義技術創新為:企業整合內外部資本和資源,通過市場信息收集分析、研究開發設計、創新成果產出等流程,形成和維持自身核心競爭力以提升企業價值的一種探索性活動,并結合技術創新投入及產出的相關指標進行衡量。
...............................
2.2理論基礎
2.2.1技術創新理論
1912年,schumpeter在《經濟發展理論》中首次提出技術創新理論,后來又通過《經濟周期》等專著進行了補充闡述[75]。技術創新理論認為創新是推動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的內在驅動力,并突出強調了企業家的主體地位。展開來說,創新是內部元素發生的改變,不但包括產品的升級改造以及新產品開發和生產過程中技術、工藝等方法的提升,還包括新供應鏈的采用、新企業組織架構的構建以及新發展市場的開拓。但是,熊彼特技術創新理論存在未能與當時經濟形勢所銜接的超前內容描述以及忽略生產關系等研究局限,加之當時大環境盛行凱恩斯經濟學理論,所以在其誕生20年內并沒有得到廣泛學者關注。但上世紀50年代末,許多國家出現了無法用傳統資本要素解釋的經濟高速增長現象,所以學者們逐漸開始關注被忽視的技術創新與政治和經濟等領域的關聯性,并基于熊彼特技術創新理論從多視角出發進行研究分析,最終形成了四大不同創新學派。
新古典學派強調技術創新的經濟推動作用,重點關注內生性。學者們對技術創新作為內生變量所發揮的影響效應展開了廣泛的研究,也有學者深入探究了在市場失靈情況下,政府對技術創新活動采取的涉及法律、經濟等方面的調控干預措施。
熊彼特創新學派是基于傳統的創新理論形成的學派,該學派從多個視角對新技術的模仿與推廣模式、最佳市場結構、企業規模等問題進行了系統的探討。從創新來源、方式的研究延伸到創新在整個運作過程中內部途徑、機制的研究,構建了科學的理論框架。
制度創新學派,主要是通過一般和比較靜態這兩種均衡分析方法,結合熊彼特創新理論與制度理論,在創新環境層面開展的制度分析。其認為技術創新會被企業管理和組織形式等方面的制度創新所影響,即優秀的制度設計有利于創新效率的提升。
國家創新系統學派側重國家層面上的研究。該學派認為技術創新并不是由企業家所促進的,而是由更加系統性的組織所促進。該學派認為國家制度設計及其作用效應,能夠促使企業和其他創新主體在知識的創新、擴散、應用等過程中發揮作用。
............................
3研究設計
3.1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3.1.1技術創新與財務績效
..................................
3.1.2市場競爭、技術創新與財務績效
......................
4實證分析
4.1變量統計分析
4.1.1描述性統計分析
本文從統計學角度出發,運用stata16.0軟件對總資產收益率(roa)、市凈率(pb)技術創新(inno)、市場競爭(pc)、高管股權激勵(ms)、獨立董事占比(indep)、兩職合一(duality)、股權集中度(cocen)、股權制衡度(shrz)、現金持有量(cash)、企業年齡(age)、企業規模(size)共12個指標的基本特征進行了描述性分析,以對我國創業板上市公司2017-2020年的整體情況形成初步了解,結果如表4.1所示。
4.1.2相關性分析
.............................
5研究結論與對策建議
5.1研究結論
本文通過對研究文獻及基礎理論的整理分析,提出了相關研究假設。在進行實證分析時,以2017-2020年創業板企業為研究對象,為避免單一指標存在信息遺漏的情況,從技術創新投入和產出兩個維度出發,構建了技術創新綜合評價指標。之后通過構建回歸模型,對我國創業板上市公司技術創新與財務績效之間的關系展開了進一步的研究和分析。具體包括:研究技術創新對當期、滯后期財務績效的影響;研究市場競爭(外部因素)在兩者關系中存在的調節效應;研究高管股權激勵(內部因素)在兩者關系中存在的調節效應。此外,為了增加研究結論的可信度,采用更換被解釋變量、增加控制變量、傾向得分匹配法等方式進行穩健性檢驗,最終得出了以下研究結論:
(1)技術創新正向促進財務績效,且這種促進影響存在滯后性。本文通過對600家創業板企業進行實證研究,發現企業技術創新與當期和滯后期財務績效均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驗證了技術創新理論的有效性。因為企業所擁有的核心技術等無形資源是其形成競爭優勢的根本來源,技術創新可以通過優化生產要素和工藝過程等方式來提高生產效率,實現差異化產品產出,使得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低成本優勢或差異化產品優勢,對于增強企業自身市場競爭力、提升盈利能力具有顯著的推動作用。此外,因為企業的創新活動從創新投入到產出創新成果,再將產品市場化獲取收益需要一定的時間。所以,當企業執行創新計劃時,技術創新帶來的創新績效往往呈現出可持續性趨勢,不但會對當期的財務績效發揮一定的促進作用,也會對滯后期的財務績效產生正向影響。
(2)本文在探究技術創新與財務績效關系的基礎上,引入市場競爭展開了進一步研究,發現市場競爭在兩者關系中存在顯著的負向調節效應,這說明企業所面對的外部市場競爭程度會影響技術創新所帶來的經濟效益,進而影響企業效益。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下,行業內固有和潛在的競爭企業會出現模仿、竊取等不良競爭行為,致使企業無法獨享技術創新所帶來的收益。另外,在巨大的市場壓力之下,企業的融資環境形勢也不容樂觀,而創新活動普遍具有周期長、費用負擔大等特點,在某種程度上加劇了企業的財務風險,進而對績效產生不利影響。所以,企業要重視外部市場環境對于自身經營決策的影響,化壓力為動力,尋求更好的應對之道。
5.2對策建議
.................................
參考文獻(略)